(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月23日訊】首哈藥集團正如日中天卻被廉價出讓控股權﹐其幕後到底隱藏着什麼﹐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職工和股東們震驚了﹕我們都不知道﹐哈藥竟讓別人控股了
生活時報報道﹐2001年12月24日﹐哈爾濱一家並不起眼的小報﹐在頭版用重黑體字赫然寫下《賣掉哈藥》的文章。這篇文章如同一枚重磅炸彈﹐打破了冰城的寧靜﹕“哈藥集團是全國製藥行業的龍頭老大﹐憑什麼要賣掉﹖而且是讓人家對方——上海華源集團控制股權﹗”
消息傳來﹐哈藥職工和哈藥股東們不肯相信這是真事。然而﹐善良的人往往總是失望。上午9﹕30﹐股市正常開盤。數以萬計的哈藥股東真的是一開兩瞪眼﹕(600664)哈藥集團停牌﹐另一方(600656)華源股份也跟着停牌。股市無情地證實了這個重組事件。
股民是最敏感的一族﹐他們越是覺得此事離譜﹐越是想摸清這重組的背後。有快人快語的﹕“人家董事長今年五十七八啦﹐怎麼就不急﹗”失望的人們開始對持有哈藥股票產生了動搖﹐第二天下午﹐哈藥股票剛復牌﹐股東們就跟事先商量好似的﹐紛紛拋出手中的哈藥股票﹐哈藥股票出現一個驚人的跳水場面。
其實﹐在股票市場之外的震蕩更是發人深思。儘管哈藥集團的個別領導下令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接受記者採訪﹐更是阻止哈藥職工同記者接觸﹐但還是有相當多的哈藥職工想盡各種辦法找到我們﹐因為他們真切地感悟到﹐這次重組對他們意味着什麼。哈藥六廠的一位女工跟記者動情地說﹐我們哈藥六廠每個月工資幾千元吶﹐每年的獎金比哪個企業都多﹐這些年誰不知道﹐我們“藥六”是天底下最火的﹐光生產車間的大樓這幾年就蓋了四五棟﹐這都是我們一線工人汗珠子掉地摔八瓣干出來的啊﹐容易嗎﹖哪能想賣就賣呢﹐怎麼也得跟我們職工商量商量吧﹖
哈藥集團的二十幾名幹部找到了我們。他們無法接受﹐本來憑哈藥現有的資金﹑現有的品牌﹑現有的技術和現有的商業信譽﹐完全可以去兼併或收購其他藥廠﹐幾個甚至幾十個都應該不成問題。可現在事情倒了過來。哈藥集團要廉價賣掉了﹐真是莫名其妙。
近百億資產竟被折價9.7億出讓
第二天﹐一位在哈藥工作幾十年的老黨員﹑老幹部趕來﹐他無法控制自己激動的情緒﹐拉着記者的手就是不放﹕哈藥幾代人苦心經營幾十年﹐形成上千個品種﹐有些品牌無論是技術上還是聲譽方面我們都是全國領先﹐哈藥這些年在全國建立的營銷網絡﹐不說全國第一﹐也是全國醫藥行業的龍頭之一。哈藥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80至100億﹐光一個哈藥六廠就有流動資金7個多億﹐世一堂製藥一個品牌就值4個億﹐我們2001年配股一次性收益就是9.7個億﹐實實在在的一個家當呀﹗是哪一個人的嗎﹖是哈藥全體職工和全體股東的。可哈藥集團個別領導﹐就敢不同職工打招呼﹐也不與股東商量﹐甚至不跟董事會其他董事商量﹐從始至終就是一兩個人與華源秘密接觸﹐暗箱操作。本來近100億的有形和無形資產總量﹐非以9.7億的淨資產作為籌碼(剛好與我們去年的配股錢一樣多)﹐讓出控股權。華源集團這次只用幾個剛收購來的虧損企業﹐折價成5億元﹐再搭上5個億資金﹐就控股51%﹐成為第一大股東。後來幾個主持正義的董事堅決反對﹐才迫使那一兩位領導﹐採取了一個偷換概念的辦法﹐跟我們玩了一個數字游戲﹕哈藥集團全口徑地作價9.7億﹐控股44%﹔哈藥職工控股9%﹔華源集團以5個億的不良資產加5個億的資金控股47%。
用加法算﹐哈藥是53%﹐可按法律辦﹐華源集團就是當然的第一大股東。因為在董事會裡誰股份最多﹐誰就處於控股地位﹐誰就說了算﹐這是“1+1=2”的常識﹐這又能騙得了誰呢﹖明明是把控股權讓給了人家華源集團﹐卻硬說這是應對入世﹐對我們哈藥的發展有利﹔明明是我們用近百億的資產去換人家10個億的資產﹐而且其中是有一半的不良資產﹐卻硬說這是強強聯合﹐是做強做大的需要。真是荒唐至極﹐蠻橫至極﹐無法容忍﹗
由於哈藥自身的知名度﹐也因為哈藥重組關係到整個哈爾濱市的經濟走向﹐因此這次重組在社會的各個層面上都引起了關注。哈爾濱工業大學和黑龍江大學的教授和專家們認為﹐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傻事﹐政府及有關方面應該干預。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主任﹑教授王福勝說﹐我根本不相信哈藥集團的淨資產就只有9.7個億。他認為哈藥這種明顯處於被動地位的重組﹐肯定是不合算的﹐這個不用討論。王教授面對記者的採訪﹐百思不得其解﹐用困惑的眼光衝着記者問道﹕哈藥應該不缺錢呀﹐我記得哈藥去年剛配完股呀﹐上市公司融資後可以收購其他企業﹐通過這個實現擴張啊﹐沒有必要把控制權非讓給別人吶。
哈工大管理學院金融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馮晉替哈藥算了一筆賬﹕哈藥1993年6月29日上市後﹐8年共配了3次股﹐光去年一次就是9.7個億﹐它3次配股資金至少達十六七個億﹐這是一個下金蛋的大母雞呀﹗而且﹐它的業績一直是呈上昇的態勢。馮晉說﹐我在給哈工大的學生講課時﹐就總講哈藥﹐哈藥是中國最好的藍籌股﹐每年的收益都保持在4至5角錢﹐這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是為數不多的。用這種下金蛋的母雞去換只能吃肉的公雞﹐只有在寓言故事裡才可以找到﹐要不就是吃錯了藥。
哈藥的一些幹部直言不諱﹕集團個別領導以重組的借口﹐為自己安排退路
在這次由哈藥重組引發的震蕩中﹐更多的人在迷惑不解之後不禁要問﹐哈藥集團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要執意賣掉這個下金蛋的母雞﹖在這重組的背後﹐哈藥集團個別人究竟賣的什麼藥﹖為什麼非要一意孤行﹖
哈藥的一些幹部則直言不諱﹕原因就是﹐集團個別領導以重組的借口﹐為自己安排退路﹐以犧牲昂貴的企業利益為代價﹐延長自己的職業生命。
這話不多﹐卻是一語中的﹐切中要害。一種新的59歲現象﹐在新時期新形式下﹐以新的表現形式出現﹐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華源集團的承諾作為一種條件﹐結果就是哈藥控股權的轉移。
我們找到今年58歲的哈藥集團董事長劉存周。談起這次與華源的重組來﹐他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極其美好的藍圖﹕我們這叫強強聯合﹐我們用9.7億的淨資產﹐他們華源用5個億的資產和5個億資金﹐實現優勢互補。通過這樣的資本運營﹐實現產權主體的多元化﹐真正與國際醫藥行業接軌﹐未來跨入世界製藥50強。
幾經週折﹐我們在哈爾濱花園村賓館5棟﹐找到了上海華源股份董事長吳運生。這位精明的上海人﹐雖然似有大功告成的得意﹐卻又是十分小心地迴避了他們正在運作的一些實質性的事項。吳董事長有一點不加迴避﹐這就是在這次重組中﹐華源佔了上風﹐即第一大股東的控股地位。他還證實了﹐最初華源的確要控股51%。吳董事長說﹕那樣華源會更主動﹐結果會更好。至於這次重組的公平性問題﹐吳運生董事長卻是輕描淡寫地說道﹐誰控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強強聯合嘛﹐我們華源是增量注入﹐而不是減量嘛。這對我國的製藥業發展是有利的。
這就是哈藥與華源重組可以拿到桌面上的內幕嗎﹖在它的背後卻是——
職工一片反對聲﹐股民一片斥責聲﹐哈爾濱市民瞪起了關注的眼睛。哈藥集團2萬多職工要求召開職工代表大會的請求被擱置一邊﹐一種任人宰割的無奈﹐讓他們懷疑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的存在。
而數以幾十萬計的哈藥股民在用腳表決的同時﹐喊出了立刻召開股東大會的要求。他們反對一股獨大﹐更反對董事長一個人說了算。他們在給中國證監會起草的信件中﹐強烈請求公開這次重組內幕。
企業重組如何堵住新“59現象”
震蕩本身反映事件的嚴重﹐在哈藥與華源重組這個問題上﹐至少給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新的歷史時期﹐現代企業制度下﹐我們的企業如何把握企業的舵把子﹐特別是上市公司﹐如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如何進入法人治理﹐防止一股獨大﹑甚至於是一人獨大的錯誤決策﹐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因為﹐如同哈藥這樣的企業﹐不把董事會和股東大會放在眼裡﹐只把職工代表大會當牌子﹐這樣的企業還為數不少。這裡有企業制度和法規的制約﹐也有憲法和法律的不可改變的剛性原則﹐絕對不是哪個人可以隨意改變的。
哈爾濱市總工會民主管理部部長王連增的認識深一層。王連增告訴記者﹕當前在企業改革和發展中﹐有關企業職工切身的重大利益﹐必須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這是2001年10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所確定的。他說﹕哈藥重組這樣一個大的問題﹐一個涉及企業命運改變的問題﹐必須經過職工代表大會進行把關﹐定向討論﹐決不能充許少數幾個人說了算。
哈藥重組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我們相信這樣一個國有大企業﹐這樣一個全國知名度極高的企業﹐它的命運和前途﹐不會被一兩個人隨意改變。因為在哈藥的背後﹐有着數以萬計的職工﹐有着數以幾十萬計的股民﹐更有着數以幾百萬計的哈爾濱市民﹐他們關切着這次變革﹐更關注着這重組的真相。他們渴望這次重組能夠從背後走向前臺﹐通過一個企業的經濟活動的透明度﹐去觀察和體驗他們的合法權益的真實性。
哈藥重組﹐說到底﹐不是哈藥一家的事。(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