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月18日訊】《北大博導剽竊,叫人如何不失望》一文的作者不是北大博士生,也不叫“曉聲”,他的真名叫王曉生,是北京某大學2000級中文系博士生。日前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披露此事的目的是想喚起學術的“整風”,不是針對王老師個人。圖為《北大博導剽竊,叫人如何不失望》一文作者王曉生。
北京青年報消息,王曉生說,自己的行為首先是一种學術批評。做這篇文章是因為自己對目前國內學術作假的現象意見比較大,想通過這件事對學術道德敗壞現象進行攻擊,給做學術研究的人一個提醒,沒想到要針對王教授個人。“如果從個人角度來說,因此而對王老師造成這么大的影響我有點抱歉。”王曉生解釋說,“我和王教授沒見過面,也不是一個專業,我的導師和他也是不同領域,所以網上那种學術戰爭的說法是根本不存在的。”
王曉生拿著哈維蘭的《當代人類學》給記者看,這是他1998讀碩士時看過的,而王銘銘出的《想象的异邦》則是去年暑假看的,因為對這兩本書都非常熟悉,所以馬上覺出了其中的雷同。“我先后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兩本書擺在那兒一頁頁地對比。”他說,“我要以此做學術批評,一定要事實准确,証据确鑿。現在學術風气不太好,幵學術會是一團和气,聽到的總是‘談得很好,我基本同意’﹔有些人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還能做出結論來﹔有的博士生在做論文時,湊數据、編數据。我現在希望媒体對學術歪風的聲討再造一些聲勢,使學術打假的重要性引起全社會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共同呼喚良好的學術風气。”
王曉生告訴記者:“我最終的目的就是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建立相關的學術打假机制,制定相關的條例,對學術作假者有些制約。現在雖然有一些單位和刊物已經建立或稱要建立‘匿名評審’制度,但很少實施,大家還是靠名气、地位甚至關系,刊發論文、出書,這里面漏洞太多。”(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