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8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景燁波士頓報導)在夏末清爽的涼風中,五彩繽紛的風箏在廣闊的草場上飄起。這是8月24、25日的第17屆「東西相約—風箏文化節」。許多各族裔風箏愛好者皆趁此機會,來到波士頓的約翰保羅二世教宗公園(Pope John Paul II Park)「切磋」風箏。


這一活動由中華多媒體交流會主辦。自會長鍾應泰17年前始辦以來,這一文化節每年都吸引眾多愛好者前來放飛樣式各異的風箏。

從1957年開始玩風箏的余永興,17年來從未缺席。今年,他放飛的風箏是一隻黃、黑、紅、綠顏色交雜的奇特生物。余永興說,這個風箏由他朋友製作,是一隻史前的海洋生物,其生存年代可能比恐龍更早。
余永興說,他還記得1957年在香港沙田與客家人一起放風箏的情境。62年來,他曾在濰坊、武漢等中外許多地方放風箏。他笑言,放風箏並不難,只要有風、有風箏,加上一點點練習,就可以放起來。
「根本來說,我就是喜愛放風箏。」他說。

約翰保羅二世教宗公園距離波士頓羅根機場的降落跑道很近,常常有飛機在低空飛過,因而市政府不允許人們把風箏放得太高。

除了天上的風箏外,在余永興的不遠處還有一隻被他稱為「滾地龍」的帶刺彩色圓球。
它的製作者是麻州皮博迪市(Peabody)居民勞倫斯(Paul Lawrence)。他說,這顆鼓風球其實是河豚,名叫「Sushi」。「它不是風箏,我帶它來為這裡增加點色彩。」勞倫斯說。
他說,他從1988年開始放風箏,也曾作為美國風箏協會成員在許多地方放風箏。
「我為風箏而著迷。」勞倫斯說。◇
責任編輯:馮文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