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我在暑假期間,到高雄參加夏令營。
夏令營一開始,進行自我介紹時,我說:「大家好,我叫做鄭有禮,即將升上六年級,我住在嘉義縣的一個小鎮。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家裡有曾祖母、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大伯、二伯、五叔、六叔、七叔、兩個姑姑,和十幾個小孩。我家是開餅店的……」
或許你會以為,大家對於我有那麼多的家人,會感到興趣或好奇,但是你錯了,底下聽眾們關注的焦點並不是這個。
我話還沒說完,馬上有人眼睛發亮,流著口水說:「唉呀!好棒喔!我最喜歡吃歐斯麥的檸檬夾心餅,金黃色的外皮,薄薄的、脆脆的、裡面的奶油酸中帶甜,一股檸檬的清香,好好吃喔!你們家賣的是歐斯麥嗎?還是可口奶滋的?孔雀香酥脆嗎?」
這下誤會大了,怎麼把我家的餅說得那麼「乾燥」。
我連連揮手說:「不是,不是,不是那種餅乾啦。」
我正要解釋,另一個學員搶著說:「啊!我知道了,是蔥油餅,對不對?蔥油餅也很好吃。」
我搖頭。
「不然,是烙餅?」
我又搖頭。
「抓餅?餡餅?牛肉捲餅?」
「胡椒餅?蛋餅?」
「不是,不是,都不是。」我急了,怎麼把我家的餅說得那麼「油膩」。
「我家賣的是那種結婚時候要吃的『喜餅』啦!」
「喔──」
底下的學員紛紛發出恍然大悟的驚嘆聲,帶隊的老師還說:「那是糕餅店啦!對不對?」
「沒錯!」我連忙回答。
不知是不是聽我說到「結婚」兩個字,不少人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
有些女生的眼中還發出幸福的光芒。
「哇!你好幸福喔!」「真羨慕,有吃不完的零食。」
「對呀!對呀!」大家不約而同的點點頭。
被人家這麼一讚美,剛剛遭受誤會的尷尬瞬間消失,緊接著而來的,是一股濃濃的幸福感填滿心頭。
是啊!我家開糕餅店,我好幸福呢!
說起我家糕餅店「光大軒」,在我們小鎮方圓三十公里之內,那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你若是在街上隨便問個人說:「請問一下,阿水伯……」立刻就會有人說:「你是說做糕餅的那個阿水伯嗎?」你如果問的是:「請問『光大軒糕餅店』在哪裡?」馬上會聚來一群人,熱心的比手劃腳跟你說:「菜市場走進去,最後面那一家老店就是啦!」

我說的一點也不誇張,只因為阿公做大餅做了六十多年,小鎮上的人遇上婚喪喜慶,都要到我們店裡走一遭。當然,不是來收紅包、白包,而是來買大餅。尤其是要婚嫁的人,都是整箱整箱的買回去。
我們家的大餅種類繁多,有滷肉餅、冬瓜餅、白豆沙餅、烏豆沙餅、綠豆沙餅、水晶餅、鳳梨餅、蓮蓉餅、棗泥蛋黃餅、五仁餅,每一種都香噴噴,甜滋滋,Q爹爹,綿綿綿,不管你要兩個裝一袋的,還是六個不同口味的裝成一大盒,隨便客人挑選。
而且我們家的餅不只在鎮上有名,還遠播到了外縣市各地呢!常常有外地人打電話來訂,不然就是不遠千里,開車來光顧。
記得有一回,大甲媽祖繞境進香經過鎮上,我們搭起臨時的鐵架子,在路邊設攤賣餅。
一位胖胖的阿姨上遊覽車前,好奇的買了一塊滷肉餅邊走邊嚐,想不到雙腳還沒跨上車門,她又旋回來了。原來,一塊半斤的滷肉餅被她兩三口吃完了,她覺得好好吃,吃不過癮,還要再買一塊。
阿公對她說:「再買一塊怎麼夠,多買幾塊車上吃吧!」
她張開圓呼呼的大嘴說:「不行!一塊就好了,我正在減肥。」
結果,她買好了大餅,上了車,遊覽車開動。車子走沒二十公尺,忽然又停下來,打開車門。那一位胖胖的阿姨慌忙的衝下來,滿頭大汗的跑回我們店門口,苦著一張臉,氣喘吁吁的說:「我……我……我不管了……再給我包十塊滷肉餅……」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一點都不騙人的。
大餅是我家的主力商品,除此之外,我們平常也做發粿、紅龜粿、紅圓仔、紅壽桃、綠豆糕、白鹹糕……等,拜拜的供品和點心,也都受到大家熱烈喜愛。
我家生意這麼好,不只因為東西好吃,還有阿公博學多聞、待人親切的緣故。阿公會免費幫人「看日子」,也就是看「黃曆」,挑出適合婚喪喜慶的「好日子」,還會詳細講解婚喪喜慶的習俗和禮儀,讓客人有所依循,按部就班的完成該有的儀式。
你大概不知道,按照傳統禮俗,一場婚禮的程序是多麼繁雜,先是說媒、議婚,再來問名、換庚帖、合八字,接著小聘、小訂、大聘、大訂、完聘、送日頭、安床、謝天公,接著才是迎親的真正婚禮,最後是歸寧。每一個步驟裡面還有大大小小的規矩和需要準備的禮品,過程非常繁複。
現在是工商社會,為求簡便,有些程序都簡化了。而且在民主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表達意見,大家互相尊重,因此許多內容都隨著討論協調而會有所變動。
就拿完聘來說,根據我爸抄寫阿公口頭敘述的那本筆記本記載,基本上就要準備婚書、聘金、六色糖兩盒、伴頭花一對、長輩頭花兩盒、紅絲巾、新娘花稻穗一對、香菸、檳榔、喜酒、禮香炮燭兩份、炮城兩份、喜餅六盒以上、六禮紅包、金飾一組……等,好多東西。
那只是男方喔,女方另外還要準備其他東西,例如:蓮蕉花、芋頭、龍眼、五穀、木炭、鳳梨花、金玉滿堂盒、女婿財庫、香蕉、糕餅、戒指、項鍊、女婿頭尾服飾。
台灣雖然不大,卻有來自各地不同的族群,而各地又有他們特殊的習俗,因此當不同族群彼此通婚,常會出現不同的需求和意見。如何協調不同的婚俗,讓雙方人馬都滿意,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超級任務。
曾經有北部的人說要女方準備鹿茸、燕窩,南部人則認為這是過分的要求;南部人要求男方備好檳榔、香菸,北部人會譏笑對方粗俗無禮。一場一場的討論下來,總是讓人口沫橫飛,頭痛傷腦筋,有時還會臉紅脖子粗,吵架傷和氣,甚至有人因此憤而取消婚約呢!
不過,客人只要踏出我家糕餅店,包管都是笑瞇瞇的。
因為,客人剛進門時,阿公會先請雙方坐下,送上一盤切好的滷肉餅,再泡上一壺香濃的烏龍茶,讓客人沉浸在餅和茶的香味中,熄掉心中的燥火。
接著阿公會捋著他的白鬍鬚,慢慢的將婚俗中該準備的物品,該注意的事項,有條不紊的告訴客人。客人若是堅持自己族群的習俗,阿公就會勸雙方各讓一步,顧著雙方的顏面,協調出一場混合式的婚禮,讓雙方都滿意。
還有,客人想要拜天公、還願、謝平安、完墳……,從事各種民俗信仰活動而不清楚禮節的,也都會來請教阿公,他都會鉅細靡遺的為客人解說。
不只這樣,阿公會如此的有名,當然還包括他做生意堅持的原則。
我家的門聯,用紅漆為底,金漆做字,每年過年是不換的,阿公說那是為了時時提醒,代代相傳。上聯寫的是:「酥透千心層層好味道」,下聯是:「香傳萬里陣陣美名聲」,橫幅則是:「光輝基業規模宏大」。
阿公曾說:「大餅做得香酥是基本的功夫,生意要好靠的卻是真誠的服務。而想要一代一代的經營下去,靠的是真材實料、童叟無欺、光明正大這些原則,才能經得起顧客和時間的檢驗。」
哦!原來「光明正大」是我家糕餅店「光大軒」的創業精神,也是阿公的糕餅店能持續飄香六十年的真正原因。
阿公的觀念很傳統,他認為「多子多孫多福氣」,所以他和阿嬤生了九個子女,更擁有十六位內外孫。這樣的情況在民國六、七十年代,其實並不算稀奇,我有個同學,他的阿嬤生了十三個孩子,而且有許多人的家裡也是大家庭。(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有禮這一家:生命禮俗大揭祕,聯經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