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表情符號中的動物,幾乎最多就是一兩種圖案,猴子卻有好多種,捂嘴、捂眼睛、捂耳朵,還有一隻蹲著不動的。
可能許多人不知道,這些從中國紅到全世界的表情符號,源自於孔子的《論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那麼,孔子是在什麼情況下講出這「四勿」,他說出這句話的本意到底是什麼;還有,這些猴子又是如何成為今天表情符號的一員?
《論語》中的「四勿」
《論語》第十二卷中的第一條,記錄了一段孔子與顏淵的對話。顏淵就是顏回,他是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論語》:「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問孔子,怎樣做才算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節,這就是仁。哪天人們都能克己復禮,那天下就能歸服仁德了。修仁德,完全在於自己,怎麼會由別人來決定呢?
也就是説,修仁德,是每個人自己分內的事,行不行都取決於自己,不要受外在因素的影響,也不要指望別人的改變。

後來,顏回又說了:「請問其目。」也就是說,實行仁的具體條例是什麼呢?孔子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勿」了,不合乎禮節的不要看,不合乎禮節的不要聽,不合乎禮節的不要說,不合乎禮節的不要做。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回說,我雖然不聰敏,也會按照您的指示去做。

「四勿」的內涵
可能有人會想,人們按照「不聽、不看、不說、不做」去做,怎麼就能成為仁人了呢?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都是純樸善良的,但是所見所聞多了,慢慢就被污染、變壞了。人若能保持一顆純淨善良的心,也就成功了一半。「不說、不做」即是人從實際行動上約束自己,不隨波逐流,也不去污染別人。
這標準,人們聽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要真能做到的話,是了不起的。
從「四勿」演變為猴子表情符號
在過去幾千年裡,孔子的儒家思想影響了整個亞洲地區,包括日本、韓國、越南和東南亞各國。
公元5世紀,《論語》傳到日本,其中的「四勿」衍生出這四隻猴子的形象。後來,最後一隻猴子的姿態不雅觀,被省略掉了,以至「四猴」傳至西方,就變成只有三隻猴子,最有名的為日光東照宮的三猿像。
印度國父甘地也經常提及這三隻猴子,使得牠們聲名遠播。2010年,三隻猴子榮登了Unicode標準萬國碼6.0版,從此在國際編碼裡獲得了一席之地。2015年,牠們正式加入了Emoji的大家庭。現在,人們於手機、電腦上都能打出三猿的圖像。
▼ 相關影片(授權來源:愛麗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