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9年03月26日訊】1973年上初三正值批林批孔高潮。一日教語文的李老師佈置作業明天的作文是寫一篇有關批林批孔的文章。不知應如何寫,因為沒讀過孔夫子的書,也想不明白孔夫子去世二千多年了對當下如何影響的。
林彪不久前還是副主席呢?回家看到媽媽剛寫完的大字報,想到正在流行的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說。我就抄了一下完成了作業。當時報紙新聞都把孔夫子叫孔老二,將中國傳統文化狠批一通。當時我媽媽從單位帶回一本油印的《女兒經》以便寫批判文章,我看了一遍,怎麼也沒看懂哪寫錯了,只覺得寫的都是如何做個好人的道理。
一天後收到李老師的評語:要事實求是,文章要自己寫!從此知道文章要自己寫,抄不得。長大後才明白上學不光是學會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人言亦言對嗎?老師的言行可影響到學生的一生。
後來有機會讀《三字經》、《道德經》,《周易》才了解到中華神傳文化的很多精髓。難怪我上初一時沈老師每當讀古文時總是精精有味,語言簡潔,精緻,其內函深遠。現代文學的作品講了許多才能講明白古文幾個字就說明白了。沈老師(男老師當時應在五六十歲)念現代文聽上去總是平淡無味。只因現代文學中少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神性。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