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痛

作者:杜若
明仇英畫、文徵明書《孔子聖蹟圖》之《同車次乘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每到過年時節,看著國內火熱的過年氣息,住在異國他鄉的遊子,更會想念國內的親人。長長的思念,就像風箏的線繩,一直牽起心中酸酸的感觸,飛向遙遠的故國。那時才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痛。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典故起源於春秋時期,孔子前往齊國途中,聽到一個人正在痛哭,哭聲很是悲傷。於是他們加快馬鞭,尋聲望去,看到一個人身上掛著鐮刀,繫著素帶,正在那裡失聲痛哭。

於是孔子下車,上前詢問得知那人叫丘吾子(一名作皋魚),曾在齊國做官。孔子問他為什麼哭得那麼傷心?原來他是為自己的三個過失,痛悔痛哭。在孔子的請求下,丘吾子就將自己的過失告訴他。

丘吾子說:「我少年時期很好學,遊學天下,等我回來後,才知道父母都已經去世了,這是第一個過失。我長大後,侍奉齊國國君。國君崇尚驕奢,失去了士人的擁戴,而我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這是第二個過失。我平生的至交好友,如今都離我而去,斷絕了往來,這是第三個過失。」

緊接著,吾丘子說了句令後人都痛徹心扉的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大樹想要靜止下來,但是狂風卻不停止;為人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是父母都已經不在了。年華逝去不會從頭再來;一旦至親逝去,永遠也無法再相見。吾丘子為自己沒有盡到兒子的責任,痛悔不已。

這句「子欲養而親不待」從此流傳了數千載,時時敲響著子女的心扉。父母在時,猶如參天樹木,為自己遮擋風雨。當父母去世後,子女的生命情感像被徹底剪斷一樣,陷入無比的哀痛。

老人手部護理老人(fotolia)
父母在時,或許每一通電話都會讓子女感到是負擔。從未想過要溫暖一下父母操勞一生的冰涼的雙手。(fotolia)

父母在時,常常打電話催著回家吃團圓。那時,或許每一通電話都會讓子女感到是負擔。當看著父母步入年邁,行動不方便,依然覺得父母是自己生活的負擔。從未想過要溫暖一下父母操勞一生的冰涼的雙手。

可是當他們不在時,沒有人再催你回家,沒有人再催你吃飯,沒有人再慈愛的叫你的小名,那時才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寒涼透徹心際。想著為父母暖一暖雙手,永遠也無法為他們暖熱。

當父母在時,我從來沒有覺得「女兒」一詞有多特別,有多榮耀,也從來沒有落入到心底,從來都是在心門之外,匆匆而過,轉身即沒。當父母不在時,那時才知道這輩子做女兒,已經做完了。

再溫暖的母愛沒有了,再嚴厲的父愛消逝了,無論自己有多大,都像是世上的孤兒,無依無靠,一直不停地漂泊。父母做的好吃的飯菜,含帶著母愛父愛的年味,今生今世再也吃不到了,成了世上最昂貴的一道菜,即使花盡金錢也永遠買不到的佳肴。

Asian family with adult children and senior parents relaxing on a sofa at home together
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失去了都還能找回來,惟獨生命沒有了,再也找不回來。無論有多大的能力,再也無法把父母從另一個世界找回來。(fotolia)

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失去了都還能找回來,惟獨生命沒有了,再也找不回來。無論有多大的能力,再也無法把父母從另一個世界找回來。無論有多少錢,也買不到一張通往天國的機票。無論多麼想說:「我愛你。」父母也已經永遠聽不到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何止痛殤千載?它會一直痛在世世代代的子女心裡,時時世世提醒著人們,善待父母,贍養雙親。不要留下這輩子做人兒子(女兒)已經做完了的痛悔與遺憾。@*

(事據《孔子家語‧孔子適齊》卷二)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緩緩走進陽光。無盡回合中,我們乘著悠遠綿長的時光滑翔,間中有失望有希望,有信仰和也有愛。生命的魅力正在此,有挑戰有感動才深具有吸引力。
  • 爸沒有顯赫的背景,但是有許多的堅持,無盡的愛心、毅力和犧牲支撐著爸完成了他的堅持,我是最大的受益者。爸,我永遠愛您!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美德,「夫孝,德之本也」,孝不僅體現在家庭生活,也貫穿於社會的不同層面。在君王,舜孝感動天,以孝齊家、治國、平天下;漢文帝以孝心事親、以仁孝臨天下,開創中華盛世「文景之治」;在民間,閔子騫以「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的寬容仁愛之心,感動了繼母,化惡緣為善緣,成為後世稱頌的典範。
  • 母親最感興趣的是唐人街的老人中心。那裡是些七老八十的人,其中大部分又是台山人。在那裡,他們可用台山話說長道短,從盤古開天地講到鄉下的喜慶婚葬,一時哭,一時笑,一時唱,日子過得挺快樂。
  • 電視賀歲節目聒噪著,沒人看,家人走進走出準備吃團圓飯。老媽坐在輪椅裡,老眼昏花看著從國外回來的六歲外孫女,嘻嘻哈哈逗弄小狗。她忽然舉起手似要說什麼,又頹然墜下,清一清喉嚨慢慢說:「Ergu走的時候,也是這麼大……」聲音混濁不清的,又轉頭問我,「老施不知道怎樣囉?」
  • 這幾年下來,因為在夜校教書之故,披星戴月早已成了習慣,某天下班,車上了高速公路,廣播裡傳來一這首熟悉的卡農,樂聲承載的回憶又讓我想起了母親,彰化到台中不過幾分鐘的車程卻足以讓我淚眼婆娑,下交流道後車停在路旁的我泣不成聲,情緒再度潰堤……
  • 婆婆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母愛,然而,她對兒孫傾盡心力的付出,表現出她偉大的母愛,她不愧是一位傑出的慈母。
  • 然而,父親節的緣起,卻是一個令人傷感和深思的故事。這個故事,不斷地在提醒我們,行孝要及時,莫要等父母去世後才追悔莫及。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讓人傷痛不已。因此,記住這個深刻的教訓,才是父親節最大的意義。
  • 記憶中的母親是一個聰慧好學、做事有效率的人。而且,她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學什麼像什麼,往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更上一層樓。
  • 中華傳統的母親花又叫忘憂草。(農糧署桃園提供)
    Yoki幾乎沒有感受過母愛,3歲時父母就離婚了。長大後,她正憧憬擁有一個自己的幸福家庭時,又被嗜賭的母親連累,關進了拘留所。這樣的成長過程,讓Yoki覺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轉機出現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