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百年癌症「瓦氏效應」之謎

人氣 1549
標籤: ,

【大紀元2018年09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张妮編譯報導)近一百年來,癌症的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是令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本月發表的一篇研究終於解答了這個謎題,發現了癌細胞的新弱點,為開發針對新的標靶對象的抗癌藥物鋪平了道路。

人體攝入的食物消化後生成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簡稱ATP)的化合物,為日常活動提供能量。瓦氏效應指的是癌細胞偏向使用效率較低的厭氧糖酵解取代一般正常細胞使用的有氧糖酵解,來合成人體活動所需的ATP。

據美國科學雜誌(scienmag.com)報導,瓦氏效應很大程度上依賴LDHA酶進行作用,SBP醫療研究所(Sanford Burnham Prebys Medical Discovery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發現,靠抑制LDHA酶的通用抗癌藥物,對常見癌症如黑色素瘤的作用很有限。

這份本月發表在EMBO期刊上的論文揭示,LDHA酶受抑制後,癌細胞會利用另一個靠ATF4催生的信號通路繼續生長。他們認為,開發同時針對ATF4和LDHA的藥物將是治療黑色素瘤的利器。

美國一年有9000多人死於黑色素瘤。在過去十年間,嘗試了包括針對BRAF和MEK蛋白的替代療法,為患者延長了數月至數年的生命。但之後癌細胞會產生抗藥性,導致癌症復發。因此抗癌界一直在尋找更新的藥物標靶和治療方式。

該論文的首要作者Gaurav Pathria博士說:「這份研究幫助解釋了近百年來一直難以解釋的癌細胞瓦氏現象。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比起ATP,癌細胞更偏愛氨基酸。可能這些瘋狂生長的細胞認為低效的瓦氏效應對於攝取產生蛋白的基礎物質——氨基酸來說更有效。」◇

責任編輯:朱涵儒

相關新聞
癌症的十大「自然療法」
大紀元、新唐人健康展:「病毒與癌症」 專題
癌症藥費年增10% 台健保去年花750億
2016年加拿大將有20萬癌症新病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