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9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葉蓁紐約報導)西方舞台上,迴盪如泣如訴的中式古樂,一幕感人至深的傳統美德故事正在上演。9月20日,來自飛天大學的吳凱迪,在第八屆「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的複賽中,帶來作品《寒窯》。
唐朝時出了一位「白袍將軍」薛仁貴,長年在外領兵打仗,他的妻子——民間傳說的王寶釧卻在簡陋的窯洞,獨自等他十八年。吳凱迪的獨舞,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把王寶釧十八年的生活歷程濃縮在短短三分鐘的中國古典舞中。
這部舞劇以刻畫人物情感為主,剛登場時,王寶釧回憶和丈夫相守的幸福時光,感到快樂和溫馨;之後她從幻想回到現實,她忍受著寒冷、飢餓、與父母離別的痛苦,在傷感中仍然充滿希望,相信她和薛仁貴終有一天會團聚。
「她要克服種種困難,但是她不畏懼,就是堅持等下去。」吳凱迪認為,王寶釧的故事,體現出古代女子忠貞、堅忍、無私等美德,讓她非常敬佩。「這在現代人身上幾乎不可能發生,可能等一兩年就放棄了。」她說。

學習古典舞十二年的吳凱迪,對技巧的掌握非常嫻熟。她透露,這部作品的舞蹈動作是她改編的,裡面加入許多跳、轉、翻身等高難度技巧,用來表現人物的情緒和心理。吳凱迪認為這些動作有豐富的表現力:「中國古典舞有很多技巧,同一個技巧還能夠展現不同的情感。」
吳凱迪進一步解釋,同一個動作,通過不同的「範兒」、不同的節奏,能夠神奇地傳達出不同的感覺。比如她要表現王寶釧悲傷的情緒,「動作可以開始很快,然後一頓,再慢慢延伸出去。」有些動作在舞劇中還具有象徵意義。她說:「比如後退表現回想,往前伸手表現張望。」
在昨天(19日)的初賽中,有的朋友告訴她,《寒窯》演繹得過於傷感,沒有體現出傳統文化中「哀而不傷」的意境。於是,吳凱迪在今天的演出中,將回憶部分刻畫得更加溫馨、幸福,這樣在表現後面悲傷的感受時,也更有力度。
「表現情感是這部劇的挑戰,而且要讓觀眾看出來回憶和現實的區別。」她說,要演好這個人物,需要琢磨「怎麼不著痕跡地銜接動作,自然地過渡情感」。

今年是吳凱迪第五次參加古典舞大賽。她表示,這麼多年堅持參賽,不是為了攀比,而是為了學到真正的東西。「現在很少能見到真正的古典舞比賽了。」吳凱迪說,哪怕是中國大陸的舞蹈,都摻雜了芭蕾、現代舞的元素,不是純粹的古典舞了。而大賽的選手們為弘揚真正的中國古典舞,在一起切磋技藝。這樣的使命感,讓她珍惜每次參賽機會。
吳凱迪還說,每次在大賽中跳舞,都能感受到技藝的進益。「比賽是一種提高自己的過程。」她很開心能夠看到很多選手的優秀演出,「可以學習其他姐妹是怎麼展現劇目或技巧的,每個人都有優勢和亮點。」#

責任編輯:楊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