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侃:從「封建專制」說起

──知識與文化系列

人氣 170

【大紀元2018年08月09日訊】談到中國現狀時,時常有人會提到中國歷史,把今天中國的現狀歸咎到歷史原因。甚至有人在譴責中共時,也把中共的基因歸結到民族、國民、傳統,提出國民劣根性,封建專制。將中國近代落後和一切不好的表現根源歸結為國民劣根性和幾千年的封建專制。

「國民劣根性」這個提法本身就是對一個民族及其文化的侮辱,與「支那」這個詞一樣,帶有歧視、侮辱的意思,人們會從心裡抵制。可是封建專制這個提法,卻讓很多人接受了。

江西婺源保留的一塊明朝碑刻記載,一個縣吃俸祿的官吏,包括知縣、師爺、捕快、衙役一共才十四人。如果這是專制制度,一個縣用十四個人來進行「專制」,封建專制的效率能這麼高?那是怎樣的專制?

專制的前提和條件,是政權必須能控制一切,它的觸角必須能達到任何領域。中國歷史上,明朝的機構應該很龐雜,官民比例在中國歷史上算比較高的,擁有錦衣衛、東、西、內廠等機構,官府應該很龐大。可一個縣就十四個「公務員」,這是典型的小政府。那時通訊不發達,交通不便,皇帝用什麼「專制」到全國各地。中國老話有「山高皇帝遠」的說法,用來形容偏僻,說明皇帝管不了那麼遠。

宣傳教育領域是專制必須強力控制的部門,但中國古代自孔子開始,初級教育是私塾,就是民間辦學校;出版也是民間印刻收藏。那專制如何實施呢。

在歷史上,民間與官府沒有什麼關係,只是發生了匪患、強盜,有殺人放火、發生重大冤情,或出現災荒,民才去官府尋求幫助、或讓官府主持公道。

在中國,「封建專制」這個說法,來自於哪裡?辛亥革命時並沒有提出「封建專制」,甚至沒有提到「封建」。辛亥革命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看看《興中會章程》提到的是「救亡圖存、振興中華」。

「封建專制」一詞,最早見於新文化運動,「封建專制」這個詞是留學日本的留學生從日本舶來的。之後被「中共」利用。

當時日本人在翻譯歐美著作時,用漢語的詞來表示英文詞的意思。將英語absolutism,翻譯成漢字「專制主義」在西方,Absolutism,是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在《論法的精神》中提出的一種政制形式。孟德斯鳩提出「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專制政體」三分法。也就是孟德斯鳩將君主政體、專制政體分開,不是一個政體。另外,18世紀歐洲的封建社會與中國二千年的帝制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按照這個「封建」的定義,史學家的認為,中國的封建制僅限於周朝甚至西周時期,而那時在思想文化上是百家爭鳴,是文化最活躍時期,這怎麼是專制呢。這也說明,即使歷史上「封建時期」也不一定就是「封建專制」。自秦之後二千多年都是郡縣制。

「封建專制」成今天這個樣的概念,是為了附和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中人類發展五階段的說法。為了適應馬克思的社會發展五階段論,就將西歐的中世紀的分封制的社會結構說成是狹義上「封建時期」。再將中國歷史上兩千的帝制,附會成是廣義上的封建社會,以附和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人類發展五階段。

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講「反封建」,那也只是把「反封建」當作一個口號,一種攻擊傳統文化的棍子。因為很多人,即使受過一些教育,對傳統文化瞭解的,也不知道這些新知識、這些「舶來」的詞的具體涵義。

那時講求「新」,什麼都要「新」的,往往使用這些「舶來」詞的人自己對這個「新」詞可能也是一知半解甚至不清楚這些「新」詞的具體含義,只是拿來當作一個武器。拿一個別人都不甚瞭解的「新」詞,別人還無法反駁,也顯示自己知識淵博。

也有是為了嘩眾取寵、標新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如陳獨秀把民主、科學這些詞故意用音譯成德先生、賽先生。

「民主」、「科學」這些詞在近代漢語中很早就有,嚴複在《法意》中提到:「民主者,治制之極盛也。使五洲而有郅治之一日,其民主乎」。

至於「科學」這個詞,康有為在1893年就使用「科學」二字,而且「科學」這個詞在當時用得也比較廣泛,不僅教會學校,新學堂廣泛宣講「科學」。當時刊物有《科學世界》(1903~1904年)、《科學一斑》(1907年)等。

陳獨秀1919年故意把民主、科學這些詞用音譯成德先生、賽先生。

任何一種知識,哪怕一個詞彙,都是有內涵,有它的定義,和存在的條件,適應的範圍。

因此,人們在獲取這些知識和詞彙的時候,有些是明確的定義了其條件和內涵,但也有很多是潛移默化的,特別是在生活中的那些詞彙。

一旦條件變了,或使用的範圍變了,這個知識或詞語的含義也就模糊混亂了。而人們沒有意思到這個問題,以致偷換了概念和內涵。而中共是有目的的混淆概念。裝了一腦子被混淆概念、偷換概念的知識,就跟裝一腦子漿糊一樣。

對於科學也一樣,今天很多人以為自己懂科學,特別是互聯網引發知識大爆炸,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很有知識,拿科學知識來否定和打擊那些他認為不可能、甚至是不相信的東西。

然而,很多人根本不懂得科學,也沒有科學精神(客觀、公正、嚴謹)。他懂得的是科學知識,科學知識往往沒有科學的那種系統性、完備性的。知識一旦離開了它的條件、範圍等限制因素,就是殘缺不全的,往往是支離破碎的。知識失去了正確性和可靠性,就沒有了意義,是廢的。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大爆炸就跟垃圾氾濫一樣。

責任編輯:蕭明

相關新聞
中共篡改《天仙配》「經典」背後多遺恨
【投書】活著的孫中山
讀者投稿:國際歌
《九評》編輯部: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10)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