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父與子

作者:吳小林
father and son

在孩子心目中,父親是什麼?(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43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年輕時我在鄉下插隊。有一天深夜,我偷偷地從半導體收音機裡聽到一篇外國名作朗誦,記不清作者和題目是什麼了。只記得大意是一個父親和一個兒子,朝夕相處,默然相守,天天在一個屋頂下各做各的事情。

不知不覺幾十年過去了,忽然有一天兒子得到父親病危的通知。

在醫院的病榻旁邊,摯愛兒子的父親和深愛父親的兒子仍然沒有什麼言語的交流。
父親死了,兒子在空蕩蕩的屋裡,第一次感到獨自一人的孤單:往日即使不講話,也畢竟有兩個人在啊!

幾十年來,我一直記著這個動人的故事。想不到的是,現在我不僅能夠更深地理解這個故事,而且覺得自己和兒子,就像這故事中的父子。

人們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說話;有些人有隱情不便說話;還有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於話語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我屬於最後一種。

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鄉」,我不再相信「神聖」與「偉大」,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孤獨的。

孤獨給人自由的同時,也給予了痛苦。多年來,沉默變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的沉默,似乎代表了一個時代嚴峻的生存狀態。但我並不喜歡自己的沉默。

沉默有時會給人信不過他人的感覺。沉默的人,自尊心太強,內心容易受到傷害。

從兒子很小的時候起,我就希望他活潑、開朗、熱情、快樂。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發現要兒子「講話」和「笑」,居然變得困難起來了。

初中的時候還好,兒子一進高中,便很少講話。不講話的時候,他顯得很驕傲。他會一個人一邊看書一邊笑,卻不會隨隨便便朝父母笑笑。我從兒子的舉止上,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模樣,我暗暗感到一種無奈。

兒子喜歡聽流行歌曲,愛穿T恤衫、牛仔褲、運動鞋,迷戀金庸全集,熟悉港、臺歌星的拿手節目,叫得出歷屆世界杯足球明星及NBA巨星的名字。對他這種全面認同流行文化的傾向,我也感到困惑與失落。

兒子給我的最大安慰是他學習非常認真、刻苦,但每晚看著他戴著「隨身聽」耳機,在檯燈下一邊做作業,一邊在指尖上旋「呼拉筆」,不聲不響,專注、凝聚的目光,尖硬、冷峻得「像一塊碎玻璃」,我又感到不快。沉默,似乎變成了他的一種立場,一種姿態,一種最響亮的聲音。

我知道兒子已經「大」了,但我不知道他把話語和溫情鎖到了什麼地方。

臨近高考,兒子照樣用電腦、激光盤和網上沖浪調節休息。高考一結束,我看到他又獨自一人在看體育新聞。我有多少話想問他,但最後還是克制住內心的焦慮,只問他一句:「考得怎麼樣?」

他露出一絲轉瞬即逝的微笑:「還可以吧!」

接著是四年來來往往的大學生活。他還是什麼都不肯說,無論是困難、困惑、煩惱、進步,他都不露聲色。但我隱隱感到他身上透出一種被沉默克制住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與他年輕的矜持一起,形成了另一種男子漢風度。

大學畢業後的有一天,兒子從上海打來一個電話,簡短地告訴我們:他已經在一個外資企業找好了一份工作。

我突然不敢肯定我曾經在心底裡討厭過他的沉默。原來,兒子的沉默和我的沉默大不相同,他的沉默裡沒有那種始終感到自己辜負了期望的低級焦慮。他的沉默,包藏著遠走高飛的奇想,包藏著他的選擇、激情、尊嚴和自信。

我將默默地看著兒子繼續成長。我將不再對他侈談知青時代的青春無悔,因為他們面臨的競爭,恐怕比我們當年面臨的艱辛還要激烈;我也不會再去否定或指責他們的生活方式,因為很可能被指責的東西,恰恰是歷史的進步或有待於實踐檢驗的東西。

我只想告訴兒子:年輕人的沉默,大多和不快樂有關。開始踏進人生的年輕人總是不快樂的,而且要不快樂好久,之後才能悟出真正快樂的道理。我還要告訴兒子,儘管父母愛他,但父母並不能使他快樂,快樂只能取決於他自己。◇

責任編輯:楊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外星人的現象是個嚴肅的議題,特別是對今天的人類社會而言。這個嚴肅性,已經不僅僅在於考究有無外星人的存在,而是在於認識外星人對人類社會的龐大影響,以及它們對人類的真正企圖。今天在博大出版社的不懈努力下,《外星生命大揭密》一書有幸出版了,可以系統的告訴讀者外星人來地球的歷史脈絡、重要的外星人事件、陸續發現的相關證據,以及近來出現對外星人指證歷歷的「高級」證人。
  • 我每天帶上槍,出門去巡視這黯淡的城市。這工作我做得太久,整個人已經和這工作融為一體,就像在冰天雪地裡提著水桶的手一樣。
  • 謠言流竄於巴黎的博物館中,散布的速度有如風中的圍巾,內容之精采也不下圍巾豔麗的色澤。館方正在考慮展示一顆特別的寶石,這件珍奇的珠寶比館中任何收藏都值錢。
  • 在這裡,人們過去和現在都有一種習慣,一種執著:耐心地把一些思想和形象壓進自己的頭腦,這給他們帶來難以描述的歡樂,也帶來更多的痛苦,我生活在這樣的人民中間,他們為了一包擠壓嚴實的「思想」甘願獻出生命。
  • 不過,由於他的一位恩師退休住到聖布里厄來,便找了個機會前來探訪他。就這樣他便決定前來看看這位不曾相識死去的親人,而且甚至執意先看墳墓,如此一來才能感到輕鬆自在些,然後再去與那位摯友相聚
  • 母親不提這些,反而不停地提起在布拉格發生的事,提到伊蓮娜同母異父的弟弟(母親和她剛過世不久的第二任丈夫生的),也提到其他人,有的伊蓮娜還記得,有的她連名字都沒聽過。她幾次試著要把她在法國生活的話題插進去,可母親用話語砌成的壁壘毫無間隙,伊蓮娜想說的話根本鑽不進去。
  • 「故事並不是很有意思,如果之前晚上說這些,你們一定會覺得無聊,但我還是要大概跟你們提一下。我小時候,年紀比你們現在還小得多的時候,我住在俄羅斯,那裡有一位呼風喚雨的君主,我們叫他沙皇。這個沙皇就跟現在的德國人一樣喜歡打仗,他有一個計劃,於是派出密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