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6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晨曦編譯報導)當病人需要動手術時,可能會因全身麻醉而失去意識。那麼,此時的大腦又處於何種狀態呢?
三位來自密歇根意識科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最近發表了三篇文章,對該領域進行了深入探索。針對大腦內的信息傳遞模式,團隊不僅研究了在各種無意識狀態下,大腦網絡如何變得支離破碎,同時也討論了怎樣才能更好地對此進行測定。
這項研究是基於醫學博士馬舒爾(George A. Mashour)提出的一個理論,即麻醉並不是將大腦「關掉」,而只是將大腦某些區域的信息處理過程隔離開來。麻醉的結果是,你看不到高度連接的大腦網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孤島」,各自進行著孤立的信息認知和加工。
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文章對處於藥物鎮靜、外科麻醉和植物人狀態下的大腦的不同區域進行了分析。主要作者胡代茨(Anthony Hudetz)博士表示,在藥物鎮靜的初始階段,信息加工的時間線變得很長,大腦各區域各自的內部連接變得更加緊密,而這種緊密可能會導致無法與遠處的區域相連接。
發表於《人類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的文章深入研究了大腦整合信息的方式,以及在現實世界中如何對其進行測定。主要作者李(UnCheol Lee)博士表示,他們選擇了一項非常複雜的對信息整合進行測定的計算任務。
他們發現,當大腦變得更模塊兒化且局部對話增加時,測定到的信息整合就開始下降。也就是說,他們觀察了大腦網絡的分裂是如何發生的,從而幫助解釋為何人會失去意識。
最後一篇文章發表在《神經科學趨勢》(Trends in Neurosciences)期刊上,目的是總結團隊以前對無意識狀態的研究,並提供一個完整的畫面。馬舒爾表示,他們對三方面的無意識狀態進行了研究併發現,在無意識狀態下,大腦的內部連接性被中斷,模塊兒化增強,從而形成了一種無法進行有效信息傳遞的環境,因而人會失去意識。
團隊成員表示,他們希望該研究能給未來的疾病治療提供新的策略。◇
責任編輯:朱涵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