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本質是什麽?實驗室培育迷你大腦引發思考

人氣 579
標籤:

【大紀元2018年05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晨曦編譯報導)小如豌豆的人類大腦組織,卻令學術界不得不去思考一個相當大的問題:意識的本質究竟是甚麼?

這些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來的、成活的大腦細胞群通常被叫作「迷你大腦」,但科學家們更傾向稱之為大腦類器官。目前,它們還只是一種非常初級的人類大腦模型,主要被科學家們用以研究腦部發育和一些相關病症,比如自閉症。

不過,杜克大學法律與哲學教授法拉尼(Nita Farahany)表示,由於迷你腦的研究發展異常迅速,這種類器官以後有可能會具備某種意識或某種知覺,比如感覺到疼痛。那麼,對於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學術界現在就應該開始考慮了。

法拉尼和另外16位著名的科學家、倫理學家及哲學家在近期的《自然》(Nature)期刊上提出了與「人造大腦」相關的諸多問題。

科學家們通常是將人類皮膚細胞轉換為神經幹細胞,從而培育出迷你腦。這些幹細胞能夠發育成一系列類似存在於人類大腦中的結構,甚至會形成能相互溝通的細胞網絡。不過,這種實驗室培育的迷你腦都只包含幾百萬個細胞而已,近似於一顆豌豆大小,與實際人腦相距甚遠。因為人的大腦包含有850億個細胞,比迷你腦要大上成千上萬倍。

但迷你腦卻已經為科學家提供了諸多幫助,比如對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的研究,以及瞭解寨卡病毒如何幹擾大腦的正常發育。近期,加州拉霍亞的索爾克生物研究學院發表了一項科研成果,他們發現,移植到小鼠腦中的人類迷你腦,能夠發育出功能正常的血管。這也就意味著,從理論上說,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能培育出更大的迷你腦。

這樣看來,該研究領域有著廣闊的前景。但是,存活並生長於人體外的大腦細胞,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涉及道德與倫理的問題。比如,將人類大腦組織移植到動物身上,那最終可能會導致小鼠具備異常發達的腦功能,對此,人類又該如何面對?

法拉尼認為,現在,科學家們和整個社會都需要開始考慮相關問題了。舉例說,就像那些接受過迷你腦移植的小鼠,是像其它普通小鼠一樣,在實驗結束時將其殺死,還是讓它們像黑猩猩一樣享受某種保護,在實驗完成後能夠退休並安度餘生呢?研究者們需要一些規則來規範他們的行為。

這些學者們並未在文章中給出具體答案,而是希望拋磚引玉,讓人們對迷你人造大腦在未來可能帶來的相關問題展開討論。◇

責任編輯:朱涵儒

相關新聞
研究:睡眠使大腦「重新開機」 可再存記憶
哈佛神經學家:打坐8週 大腦結構獲改善
中風偏癱別放棄  用鏡像騙大腦助復健
超聲波或有新用途:延緩大腦衰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