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1月22日訊】北京南站涼水河邊,狹窄的下水管道塞不進一張單人床,卻能容下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度過寒冷的冬天……
北京南站涼水河岸邊,曾經住過許多進京的訪民,豪華的北京南站2008年落成以後,這裡就打滿木樁,不許人居留了,訪民漸漸撤走,他們寫下的大大小小的標語,卻留了下來。
與南站周圍不斷變換的紅彤彤標語不同,這些手寫的「地下標語」,至今仍在涼水河橋柱子上無聲地吶喊著。





離這些寫有標語的柱子不遠,岸邊就有外地的訪民住在下水管道裡。祖傳老房子被強拆的湖北老人,姓李,在北京上訪已經十幾年了。2016年1月,涼水河邊非常寒冷,下水管道非常狹小,塞不進一張單人床,卻能容這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度過北京的冬天。

兩年過去了,2018年再次來到這裡,橋洞空空,當年住人的管道都已經被清理騰空。岸邊拉上了電線,上面點起了照明燈,防止人夜宿於此。河岸到處是一堆堆的糞便,有野狗跑來跑去。


從下水管道登上石階,不到兩分鐘就到了河邊的農貿市場,這是附近居民買菜的地方,訪民也經常在這裡撿拾被扔棄的菜葉。

專門賣給上訪者的「國家領導人各信訪機構通信錄」,封面頭像現在換成了習近平。這書過去很暢銷,現在很少有人買了,每本售價5元,旁邊一個訪民說:「比以前便宜了,過去有的要10元呢。」

為什麼一定要留在北京?「這裡離中央近,中央知道我們的問題就會給我們解決。」很多訪民們仍然相信,他們的冤屈只是地方的腐敗造成的。而北京南站玉林路、幸福路附近,離國家信訪局、最高法院信訪接待室最近,離中共的權力中樞中南海也僅數公里之遙。
但準確的數據是,通過上訪解決的概率比摸彩票還要小,只有2‰。
具有「中國特色」的信訪制度從1951年開始,1982年以後,中共通過了《黨政機關信訪工作暫行條例(草案)》,突擊性解決「文革」遺留問題。到了2005年,中共《信訪條例》通過,規定各級政府應將信訪工作績效與公務員考核體系掛鈎。由此,地方政府到北京開始了制度化截訪,私設「黑監獄」,上訪人被判刑或勞教等違反憲法侵害人權的事件大量出現。
「你看這街上那個大肚子,橫著走路的,都是截訪的!」路邊一個訪民說,「他們有錢!北京南站附近的高級酒店賓館,都是截訪的去住。」
雖然2014年以後,中共規定越級上訪不予受理,留下來的訪民還有很多。有的表示不解決問題不回去,有的說,回不去了,回去也是挨整啊。

穿著「保安」大衣的黑龍江訪民,70多歲,他所有的家當,都馱在身後的三輪車上。他告訴我,「保安」大衣是他撿來的,每天他到北京南站打水喝,天冷就在南站候車室睡覺。
我問,「你上訪有訴訟狀嗎?」他趕緊搖頭說沒有。旁邊的訪民小聲告訴我,訴訟狀肯定他給藏起來了,因為擔心我是「釣魚的截訪」,會搶走他的訴訟狀。
在一塊廣告牌子前,兩年前住下水管道的李大爺出現了。他拄著拐在一個麵包車後面避風,旁邊是他所有的家當。「下面(指下水管道)不讓住了,警察到處攆。」他說,腿壞了,南站的滾梯也上不去了,現在只能睡在露天。周圍人甚是同情他,但沒人敢把他領到附近小區樓道避風,「有人會舉報,警察就會把人帶走」。

一個北京當地人說,「天太冷,前幾天一個人就死那兒了。」一個老大媽給老人出主意:「摟小花花兒(附近的一條野狗)睡,夜裡就暖和了。唉,過了這個冬天,天氣暖了就好了。」
而這一天剛剛過了二九,北京的三九天很快就來了。
責任編輯:李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