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針對在馬來西亞華人中學流傳的黑含

人氣 100

【大紀元2018年01月16日訊】

我是僑生 針對在馬來西亞華人中學流傳的黑含 我有話要説

蔡英文總統上任後便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政策裏的内涵其中便以歸化台灣籍為誘因的「勞動移民」。這計劃主要是希望東南亞學子來臺灣就讀高等教育畢業後可繼續留在臺灣投入工作,甚至可選擇歸化成臺灣國籍。

馬來西亞為僑生及外籍生人數最多的來源國,而臺灣也是馬國學子出國留學首選國家之一,僅次於澳洲。在新南向政策大力推動下,近年到臺灣留學的馬來西亞僑生及外籍生人數與日俱增。根據臺灣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統計,105學年度就讀臺灣大專校院的馬來西亞學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1萬6,051人。

大多數的僑生都會被問道,「爲什麽選擇臺灣?」 對馬來西亞僑生而言,原因主要有,升學的步驟簡單方便,生活費及學費等相對來說較低和優渥的僑生優待政策。
但近期,馬來西亞華文學校中就流傳一封公開信,其標題為「為我們的孩子著想」,該公開信更是舉出了7點弊處,指明為什麼不能送孩子去台灣唸書。其中兩點説道:「我們的孩子英文肯定不會強,那他們如何在社會立足呢?」「臺灣使用的是繁體華文,又如何適應中國及亞洲簡體的華文市場呢?」臺灣某些科系雖然采用外文書,但教授在授課時卻還是以中文授課。可能這教育方式對本地生很受用,但是對僑生來説卻顯得有點吃力。另外,在僑居地馬來西亞,我們的慣用語言一直以英文,中文,馬來文和至少一種方言也他人溝通,但到了臺灣就只用中文,所以難免僑生都會擔心語言能力會下降。
針對在馬來西亞廣爲流傳的這封黑函,僑生真的可以做到不以爲意嗎?也許不。我身爲僑生還是會無數次都會被這些社會的評論動搖我的決定,一直重複思考及猶豫來臺灣念書的選擇究竟是對或錯。畢業了然後呢?留下嗎?還是回國發展?在來臺灣念書之前,很多身邊的人都會說「臺灣的文憑回國並不被國家政府承認,以後的工作怎麽辦?」其實衹是馬來西亞政府單位不承認台灣文憑,回國後無法當公務員外,其他私人企業并沒有這項限制,所以我想求職問題並不會很困難。

在近期一篇報道中,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2018亞洲大學排名裏,馬來亞大學已史無前例地超越了國立臺灣大學。國立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的僑生人數也相比去年掉滑了近300人。這統計意味著,各大專院校的僑生人數必將有所減少。在自身國家的大學排名領先國外大學的情況下,又會有多少父母還希望把孩子送到國外呢?有還有多少學子願意離鄉背井到異國去呢?依照這情形發展下去,臺灣是否還有招生優勢呢?新南向政策是否會 「 難」 向?雖然在馬來西亞華人中學流傳的黑函雖然説内容實在説得太主觀,但這封黑含掀起的不小波瀾肯定或多或少會間接或直接影響學生父母與畢業生來臺深造的選擇。

對於我之前固然放棄了其它大學的錄取資格,一意孤行地就是要來臺灣雖然有在某個當下還是會後悔,但卻又不全只是後悔。念全中文的書籍,考全中文的考試也非常不容易。但是實話説,至今我漸漸習慣了,也在很好的適應當中,至少是在矛盾的過程中憑著想要堅持下去的信念告訴自己 「不管怎樣先拿到文憑」。在中正大學念了將近兩年,我想我發現到「爲什麽臺灣」了。在相對競爭力較小的環境下,我不用在埋頭苦讀和體驗生活中二選一。在體驗生活發現臺灣的美的同時又不耽誤學業,可以和好朋友悠閑度過我的大學生活,也可以有時間半工半讀。國立中正大學推動的跨領域學程也讓我有機會去選修另一項我也很有興趣的科系,我覺得很棒啊~至少這一點是馬來西亞的大學還沒做到的。臺灣擁有我非常向往的自由的學術風氣。

我想在文末總結一下,其實臺灣真的給僑生營造了非常友善的學習環境。條條大路通羅馬,衹要有心求上進,去哪兒都可以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先走好現在的路就是最正確的選擇。感謝臺灣教育給我的機會。

投書人:馬來西亞僑生,盧彬鎣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東南亞僑生聯合開學 蔡英文:台灣歡迎僑生
文化新南向 大馬雪隆同學會促來台升學
台新住民發揚文化優勢 舞蹈快閃熱鬧踩街
馬國中學收黑函    列7條別來台灣留學理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