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阿公的精采人生提案(一)
兩塊半的新身分
我從不會為了生日感傷,主要是因為我總試著忽略每個生日。這些生日來來去去,我今天老一歲,隔天就忘了,繼續嘻嘻哈哈地過日子。直到我六十歲──那一年,我第一次開始注意到自己到底幾歲了。在印度這個我待了很久的國家裡,七十歲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個關鍵時刻,是開始遠離世俗之事,轉而潛心向神的起點。從世俗到神的這段路,就像一段重要的過程,而我度過六十歲生日的方式呢,就是在生日的那個禮拜沉浸於三個不同地點舉行的不同派對,以慶祝即將到來的六十大壽。
在接下來將近六個月的時間裡,起初我一想到自己已經六十歲了,就會試著讓自己有六十歲的樣子。我想著生活該如何改變,又該努力成為什麼樣的人──畢竟依照官方標準來說,我已經正式老了。雖然我大部分的人生早已致力於心靈、精神方面的活動,但我還是盤算著要漸漸開始停止一些世俗的活動──像是更進一步避開世俗誘惑。
但過了半年之後,我發現這樣的念頭根本就是自己欺騙自己,我的內在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改變,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像六十歲──或任何其他的年紀……隨便啦!我的世俗活動甚至比以前還多!放棄?停止?拜託,根本不必考慮。我決定了,我才不要當一個老男人,我要回復到之前的生活,管他什麼老不老!
兩年後,我六十二歲,某件事又再次提醒:我真的老了。那是一九九三年一個舒適的秋天傍晚,在和一位摯友在他家附近的林地中健走了一整天後,我坐在往返康乃狄克州和紐約間的火車上,讚歎著艷麗的新英格蘭楓紅。當車掌來驗票的時候,我正坐在車廂裡回想著一整天精彩的點點滴滴,感到心滿意足。
「我要現場跟您買票。」我說。
「您要買哪一種票?」他問。
「不就是普通票嗎?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普通票或老人優待票。」
沒錯,我的頭是禿了,臉上長滿了老人斑,而且正奮力的與高血壓和痛風抗戰中,但我從來沒有想過──一次都沒有,會有人稱我為「老年公民」!
我想到十八歲時偽造了身分證,假裝自己二十一歲,試圖到一間酒吧裡買杯啤酒(美國法定喝酒年齡為二十一歲);當時我好震驚,只憑著那張身分證,酒保居然就願意賣酒給我。但是這位車掌看都不看我的身分證,只看了我一眼,腦海裡就浮現:「這個人可以買老人優待票。」
我覺得自己被冒犯、被取笑,頭腦一片混亂,忍不住用尖銳的聲音回他:「什麼?老人?」
「老人優待票四塊半。」他說。
「那普通票呢?」
「七塊。」
好吧,算了,我對這個票價還挺滿意的,但是省到錢的滿足感很快又消失了。我到底符合了什麼樣的身分,才能夠享有老年優待票?行駛中的車廂嘰哩嘎拉地響,我感到混亂焦慮,對這張貼在我身上的新標籤感到頹喪。相較於付出的代價,省下的錢值得嗎?這個角色本身──老年公民、老頑固,好令人緊繃啊!
鍾巴赫的外套
我突然想起父親說過的一個故事,叫做「裁縫師鍾巴赫」:
傳說中,某村莊裡有一位成功的商人想做一套新的西裝,於是他去找村裡最有名的裁縫師鍾巴赫量身訂做了一套。一個禮拜後,他前往試穿;當他穿著新西裝站在鏡子前時,發現右邊的袖子比左邊長了兩吋。
「嘿 !鍾巴赫,」他說,「這好像有點問題。這隻袖子至少長了兩吋!」
這位裁縫師不喜歡客人有意見,於是吹噓說:「這套西裝一點問題都沒有,我的好客人。很明顯的,是你站的姿勢不對。」於是,鍾巴赫推動那男人的肩膀,直到兩邊的袖子長度一致。
但是,那男人照鏡子時卻發現西裝後方的布料在他的脖子後面皺成一團。「拜託一下,鍾巴赫,」可憐的男人說,「我老婆最討厭西裝後面凸了一塊,你能把那團東西拿掉嗎?」
鍾巴赫不高興地哼了口氣,生氣地說:「我說過了,這套西裝沒有任何問題!是你站的姿勢不對!」
於是鍾巴赫又把男人的頭往前推,直到那套西裝看起來很合身為止。付了一大筆錢後,男人帶著疑惑離開了裁縫店。
當天稍晚,這可憐的男人以傾斜著肩膀、頭向前伸的怪異姿勢在公車站等車。另一個人走過來,拉起他西服的翻領說:「多好看的西裝!一定是鍾巴赫幫你做的。」
「喔!是啊!你怎麼知道?」
「因為只有像鍾巴赫這樣天才的裁縫師,才能夠幫你這種殘疾的身體量身打造出如此完美的西服。」
「老年公民」這樣的頭銜籠罩在我身上,就像鍾巴赫做的外套一樣讓人彆扭。
那天晚上,在從哈特福到紐約市的火車上,我開始認真地分析,自己對老化的種種看法究竟從何而來?為什麼我覺得「變老」是一個汙點?而我又能否帶著這些伴隨老年而來的感受──恐懼、失落、不安,將這個無法避免的討厭過程轉成一個提升自己心靈及情感的機會?是否有可能開一門課程,教導人們如何有意識地面對老化?
在過去三十五年來,我已經花了大把時間在意識的課題上,現在我要把這些年來所做的內在修練功課,應用到人生的新階段中。但在開發出一條通往老化的新道路,而不是任由社會文化風氣牽著我的鼻子去走之前,我要先花一段時間,好好研究我們文化的風氣及訊息。
唯有意識到那些困住你,讓你尷尬的真正原因,你才會知道,自己早就應該脫去鍾巴赫的外套,而不是委屈自己硬是把不適合的外套穿上身。
作者簡介
羅摩.達斯
於六○年代離開了哈佛大學的教職後,另闢了一條屬於精神、心靈領域的蹊徑,並以其暢銷兩百萬冊的指標性書籍《活在當下》,形塑了一代人的覺醒意識。為哈努曼基金會及瑟華基金會的共同創始人之一,舉凡環境保護機構、具有社會意識之企業團體、臨終者,都是他合作的對象及工作的範圍。授課之處遍及全國,目前落腳在北加利福尼亞州。 @#
──節錄自《中風阿公的精采人生提案》/柿子文化
責任編輯:李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