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
足球對我而言有個不可取代的魅力,就是藉此和隊友培養的深厚情誼——就算是骨折打石膏、走路都要靠柺杖,熱血的我還是堅持要跟隊友們搭飛機到香港去比賽。雖然不能上場踢球,但在場邊加油吶喊,也讓我覺得意義非凡。
直到現在,我們這些老球員都已經五、六十歲,卻還堅持要組隊踢球參賽,一週至少要踢個三次才過癮。對我來說,單純當個球員是非常快樂的事,因為你只需要專心在球場上的表現,那個狀態很純粹,也很完整。
但是擔任教練就不一樣了,教練要準備訓練內容、整合戰略、建立權威、時時刻刻動腦思考⋯⋯對我來說,無論是球員或教練,都是非常有趣的事,特別是現在我訓練的這批小球員,從六、七歲到十幾歲的都有,從他們帶著笑容的泛紅臉龐上,我回想起自己少年時踢足球的純真感覺。
我有一個兒子,他選擇成為一個專業的足球運動員,十四歲時就獨自負笈西班牙,和一群同樣熱愛踢球的同儕競爭學習。身為過來人,我知道運動員是一條艱辛的路途;但身為父親,我支持他的選擇,並且鼓勵他在自己的道路上持續勇敢前進。足球對我來說,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課題。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球場就像是生命的縮影,它有時間限制,也有規則可循,每個人都在一樣的空間條件裡,稱職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等待時機,然後一舉進攻——天時地利人和的話,你就踢進了漂亮的一球。所以我每天都會來到球場,無論寒暑、無論晴雨;因為對我來說,足球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這本書能夠完成,我衷心感謝所有在過程中給予協助的朋友,你們的鼓勵是我向前的最大動力。首先我要感謝台北的孔雀體育會,是他們成立的兒童足球隊,讓我有機會跨足到小球員的訓練領域。然後是同樣身為足球家長、也是台北市前文化局長的倪重華,是他在當時帶著華興國小的十四位小朋友,熱血地參加小孔雀的訓練;而我也在這裡對於長期支持我的足球家長們致上最深的感謝——感謝你們的積極參與和信任,如果沒有你們,今天大概很難會出現這群活潑快樂的足球小將。
我還要感謝本書的撰稿人孫曉彤,從來沒有接觸過足球的她為了有更深入的臨場感,在龐雜的訪談與撰寫工作外,更主動參與了陳信安足球學校的成人女子班課程,印證了我對於足球所秉持的觀點——踢球永遠不嫌晚,甚至可以是一輩子的愛好。此外,我也感謝陳信安足球學校的教練團隊與工作同仁,沒有他們的幫助,我一個人絕對無法完成,而這也再次說明了團隊合作之於足球的重要性。
最後,是多年來一直在我身邊陪伴和默默付出的太太許梅珠,身為體育老師的她,不僅要兼顧自己的職業,下了班又變身成專業的家庭主婦,有時候好不容易碰到假期,她也沒得休息——只要是我上場比賽踢球,她總是在場邊拿著相機努力拍照記錄,書中許多我在球場上的英姿,都是出自太太的細膩觀察。當然,追根究柢我還得感謝從小對我管教嚴厲的父母,如果不是他們從剛開始的反對,到後來的接納、理解與支持,我也無法在日後足球之路上堅持下去。
我真心希望能夠因為這本書,讓喜歡足球的家長與小朋友更了解足球的訓練過程;也希望還沒開始接觸足球的人們,能夠因為閱讀而增加對於足球的認識與興趣——台灣足球的未來,需要的是更多人的參與和投入,共同創造出美好而生機蓬勃的足球視野。
作者簡介
陳信安
1962年出生於足球風氣興盛的台灣高雄岡山,12歲那年正式開始接觸足球,從此與足球結下不解之緣。曾經效力於飛駝足球隊,並於全國甲級聯賽中多次拿下冠軍,而後更曾多次加入男子足球國家代表隊球員,代表台灣在國際賽事中南征北討;2008年陳信安擔任國家代表隊的總教練,由球員轉型為教練的他,也是台灣唯一具有AFC「職業級」教練證書的足球教練。
陳信安於2017年所參與成立的「陳信安足球學校」,是目前獨家引進英國切爾西足球俱樂部教學系統的台灣足球教育培訓機構。除了自己踢球外,他也致力於足球運動的推廣,本書是他首部以兒童足球為核心的著作。(節錄完)

@
──節錄自《足球家庭指南》/ 網路與書出版
(點閱【足球家庭指南】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