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智能嬰兒監測器可能弊大於利

人氣 1313

【大紀元2017年0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喬麗雯編譯報導)「美國醫學協會雜誌」(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最近發布的一篇評論文章說,沒有「可用的證據支持(嬰兒體徵)監測器的安全性、準確性、有效性或效用」。

現時,一些流行的嬰兒可穿戴監視器,如智能襪子、褲襪或者尿布夾等,可以通過與嬰兒父母的智能手機連接,實時跟蹤嬰兒的呼吸和心率等體徵。這對於部分完全沒有照顧嬰兒經驗的新手父母而言似乎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但是JAMA的評論文章合作者、兒科醫生博納菲德( Christopher Bonafide)表示,沒有證據表明這些可穿戴裝置真正幫助了孩子,反而有證據表明它們存在潛在的危害。

博納菲德說,沒有辦法證明這些設備的監測準確性,它們可能會誤報信息,並讓嬰兒的父母將孩子送去做不必要的治療。

例如,如果監測器顯示孩子的呼吸氧氣飽和度下降,可能會導致父母將孩子送去急診室,讓孩子進行血液檢查、甚至是拍攝X光片,或者是住院留醫觀察。孩子的父母不得不向公司告假,還把家人搞得團團轉,最後還要支付高額醫療費。

美國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還建議嬰兒父母不要使用監測器,理由是,這些家用的心肺監測器不能作為降低SIDS風險——嬰兒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策略。

CBS的醫療專欄作家納茹拉博士(Tara Narula)則表示,雖然專家意見不提倡使用這些家用可穿戴裝置來監測嬰兒的一舉一動,但對於那些想要使用這些產品的新手父母而言,則是另外一番說法。

七個月大的塞爾(Jordan Sell)是個早產兒,他提早六週出生,最初的三個星期呆在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全天候連接到監視器上觀察他的心率和呼吸。在離開醫院後,他的母親傑米(Jaime Sell)說,她已經習慣了醫院24小時都能看到兒子的心率跳動。

於是,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護士的建議下,傑米買了一個貓頭鷹(Owlet)嬰兒監視器,才變得安心。

但正是Owlet公司這樣的設備,讓JAMA的兒科醫生產生懷疑。Owlet也在一份聲明中承認「某些產品缺乏證據支持」,但表示他們正在「積極發現並解決這些問題」。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博納菲德博士表示,雖然他不建議父母使用監測器,但敦促那些選擇使用監視器的父母也應該做那些經過測試有效的SIDS預防措施。如確保自己的寶寶睡覺是仰睡,使用合適尺寸的床墊床單,並避免在床上放置多餘的毯子或玩具等可能會造成(嬰兒)窒息的危險物品。#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嬰兒受孕前  父親抽煙影響孩子健康
2016最熱門健身趨勢 可穿戴設備領跑
自然生產胎兒健康 美麗人生由此開始
生命最初1000天 影響孩子一生健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