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9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報導)在東北三省一些中小城市的大街上,現在很少會看到年輕漂亮的女孩,甚至很少能夠看到30歲上下的女子,這些年輕人都去了更加繁華的大都市。有報導認為,經濟繁榮的都市年輕漂亮的女孩就多;而經濟蕭條的地方年輕漂亮的女孩就少。
9月26日,大陸微信號「水木然」從年輕人的數量來分析東北經濟的未來。「水木然」認為,越是經濟繁榮的地方,年輕漂亮的女孩越多;越是經濟蕭條的地方,年輕漂亮的女孩越少。用美女多少來衡量經濟繁榮程度應該是一個簡單直接的方法,可以稱其為美女指數或美女經濟學。
數據顯示,東北地區2015年的中位年齡為43歲,比全國的38歲高5歲。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年輕人選擇逃離東北而造成的年輕人口比例偏低。不但新畢業的東北籍大學生畢業不再回來,一些已經在東北工作的年輕人也大批離開東北。
東北地區外流人口特點和其它人口淨流出地區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四川、河南等傳統人口流出大省,外流人口以農民工為主,但在東北地區的外流人口中,高學歷、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占相當高的比例。東北地區的醫生、教師、企業管理者和技術人才成批地流向經濟發達地區。
文章指現在的東北,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受年輕人待見和稀罕的地方。而高素質人口的流失,不僅影響到東北經濟的發展活力和後勁,甚至導致東北的整體人口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發生退化,其修復難度和成本都非常巨大。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文章認為,一是官本位現象在東北三省表現得極為明顯。
僅黑龍江一省,超配幹部就達1萬多人。這還只是根據幹部指數查出的問題,另外,東北地區國有企業的比重在全國最高,大量國企高管也被看作是官員,由於缺乏指數約束,其超配問題要甚於政府部門。
由「官文化」所衍生的「圈子文化」在東北也極為盛行。辦事找熟人在東北表現得更為突出,幾乎到了沒有熟人寸步難行的地步。
「官文化」和「圈子文化」嚴重損害了社會公平性,「買官賣官」的現象在不同地區都有,但在東北已經發展到買賣工作崗位。由於民營經濟不發達,當地人普遍認為只有進入機關事業單位或者是國企,才算是「正式」工作,未來才有保障。因此,買賣各種工作機會就成了一種生意。不同單位的不同工作崗位,根據其未來收益和社會地位不同,都被明碼標價。一般來說,一個職位會在幾萬人民幣到幾十萬人民幣之間不等。
在一些中小城市,找工作差不多完全是靠「拼爹」,所有熱門職位基本上都被有權、有錢人家的孩子或親屬壟斷了。那些沒有社會關係的年輕人,即使是花錢買到了職位,慢慢就會發現,雖然能買到工作,卻買不到平等的待遇和機會。自己身邊的同事大部分是在單位裡有關係、有背景、有靠山的。凡是提職、加薪等有利益的事情,基本是按關係分配,工作表現只能是參考項。
因此,那些有本事又不堪忍受這種環境的人,大多是遠走天涯,到大城市或者是沿海發達地區去尋找自己的事業空間和機會了。
文章表示,年輕人是未來的希望,哪裏年輕人多,哪裏就充滿著生機和活力;哪裏被年輕人所遺棄,哪裏也將被歷史所遺棄。甚麼時候東北城市中飛舞的紅裙子多起來,甚麼時候東北經濟的活力就會迸發出來。
東北經濟積重難返
作為中國重工業、糧食和能源基地的東北,長期以來國營企業占據統治地位,這種狀況擠壓了私營企業,使整個東北經濟失去了活力。據悉,2015年國有經濟占比中,遼寧超過30%,吉林超過40%,黑龍江超過50%,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今年7月初,有業界人士刊文分析認為,造成東北今天惡果的原因是計劃經濟和國企思維下的遺毒。國企、央企等公有制經濟沿用的是典型的官僚等級制度,這種制度一旦占據主導地位,就會令民眾產生崇拜權力且懶惰的德行,而且瞧不起個體戶等私營經濟體。
大陸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陳興傑對此表示認同,他說:「東北衰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經濟被國企吸乾了。」
擅長研究東北經濟的評論人王思想也說,導致東北衰敗的原因之一是依賴國企。他甚至說:「這樣的經濟結構下,東北不衰敗,天理難容。」
中共為了振興東北經濟再次給東北撥款1.6萬億(人民幣,下同),中共發展改革委網站8月22日公布消息稱,《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已經印發。該方案分年度明確了137項重點工作以及127項重大項目。
但是在9月8日的銀行間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共遼寧省大連市銀監局副局長張兆君稱,現在振興東北經濟困難重重,收效不大。
張兆君在9月8日舉行的銀行間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現在東北振興應該說困難重重,收效不大,尤其作為大連所處的遼寧省,GDP增速在全國居於末位,呈現一種負增長的態勢。」雖然目前北京已經出台很多振興東北的政策,關鍵在於如何在政策解讀方面達成共識並形成一致行動。#
責任編輯:李默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