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7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徐若水綜合報導)法國第5大城市尼斯國慶夜發生卡車衝進看煙火人群,造成84人死亡的慘劇震驚法國和世界,歐盟總部和德國政府機構為此降下半旗,世界各國領袖和重要組織領導人齊聲呼籲團結、譴責暴行。
劫後餘生
土耳其裔法國人Mohamed Lahouaiej Bouhlel於7月14日晚駕駛卡車衝撞人群,路線長達2公里。喪生者中至少包括2名美國公民、1名俄羅斯女性、1名烏克蘭公民、1名瑞士婦女,傷者中 至少包括2名愛沙尼亞公民、2名中國公民和2名烏克蘭公民。還有百餘人跳海得以逃生。

埃及人沙菲親眼看到襲擊者,並錄下了襲擊者被警察打死的視頻。沙菲說:「在焰火結束後,所有人都在海灘上,我也在其中,欣賞國慶焰火表演。
「焰火結束後5分鐘,人們開始在街道當中移動,突然我們聽到有人尖叫。我看到一輛卡車衝向我。
「我就在卡車前面,已有人倒在卡車輪下,被壓扁。
「他當時停在離我1米遠的地方,我可以通過車窗看見他。
「一開始,我以為是個意外,車子失控撞倒人。
「我開始對司機大喊,讓他停車,因為車下有人。但他誰也不看,一直往前開,而且看上去有些緊張,像是在尋找什麼。
「突然,我後面出現警察。
「我看見他掏出槍,通過玻璃向外射擊。
「我被警察推到一邊。警察大喊:『快跑。』我往後退去……掏出自己的手機,開始錄下射擊的視頻。
「警察看到我錄相,朝我大喊:『趕緊跑。』我蹲下,因為警察說『蹲下』,當時的子彈和射擊還在進行。
「我趴在地下,繼續錄影。警察對我及周圍海濱大道的人大喊,讓我們趕緊遠離。我想可能因為他們認為卡車上有炸彈。
「這時我意識到情況很嚴重,開始隨著人群一道跑開。」
法新社記者也表示,事件發生在焰火表演結束之際,「我們看到人們被撞,很多東西被撞飛」。
一名目擊者說:「人人都在喊『跑、跑、跑』,『有人襲擊』。我們聽到槍響。我們以為那是焰火,因為這是國慶日。
「人們很驚慌。我們也在跑,因為我們不想停留在那裏,我們跑到一家酒店,終於安全了。」
另外一名目擊者表示,事發時「有上千的人在大道上」。
恐襲發生後,社交媒體推特上的「為尼斯祈福(#PrayForNice)」迅速成為熱門主題標籤。全球網民留言發圖響應,並協助確認親友安全。
推特出現多個尋親標籤,包括「搜索尼斯(#RechercheNice)」、「尼斯尋人(#NiceFindPeople)」、「尼斯求救(#SOSNice)」等,讓人上傳失去聯絡親友的照片及個人資料,網民幫忙尋找下落。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稱,網民得知尼斯發生恐襲後,紛紛在問這一切「何時才會停止」?還有人寫道:「對於令我們驚恐的一切,將使我們更加堅強和團結。我們是一體。」「我們的祝福與你們同在。」「這一切令人作嘔且不人道。」「這個世界需要和平。」
戰爭狀態
法國官方已將這次事件定性為恐怖襲擊,警方還在凶犯使用的汽車裏發現重武器。警察和軍隊先後出現在尼斯街頭。內政部長卡贊諾夫說:「我們處在同恐怖分子的戰爭中。」
儘管還沒有組織聲稱犯下這起攻擊,法國總統奧朗德已誓言加強法國在反恐戰鬥中的角色,對抗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伊斯蘭國恐怖組織,「我們打擊恐怖主義的意志絕不退縮……會繼續打擊那些在法國國土發動攻擊的人……法國永遠會比那些想發起攻擊的狂熱分子更堅強」。
法國街頭並非首次發生有人駕車故意衝撞行人事件。第戎和南特2014年也曾發生過類似攻擊事件。但這次在尼斯發生的攻擊規模、速度和傷亡人數都前所未有。伊 斯蘭國發言人此前曾呼籲追隨者發動這樣的攻擊,部分原因是其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失去大部分地盤。有法國戰機參與的由美國領導的空襲對伊斯蘭國造成重大打擊。
反恐懈怠
法國政府已被批評反恐鬆懈和倦怠,奧朗德除宣布將原定7月27日結束的緊急狀態法延長3個月外,還漏夜召集緊急開會檢討反恐問題。他還決定維持法國萬名軍人 在各地巡防反恐的措施,並首次啓動徵召退役警員及安全人員加入各地的反恐增兵。奧朗德15日還在總理瓦爾斯陪同下前往尼斯視察,正在烏蘭巴托出席亞歐會議 的法國外長艾羅也提前回國。
奧朗德在事發幾個小時前剛剛宣布不再延續緊急狀態法。法國對實施緊急狀態法存在分歧。恐襲案後,批評總統決定結束緊急 狀態法的聲音升高。警方還在調查襲擊者的同夥,因為有跡象顯示襲擊應有多人協作發動。不過警方反恐專家接受採訪時表示,幾乎沒有百分之百把握在事前控制以 避免恐怖分子獨自利用汽車發動恐襲。
國殤3天
這次事件是法國18個月來發生的第3起重大恐襲案,也是自2015年1月《查理週刊》槍 擊案後發生的十多起重大恐怖攻擊及未遂事件中的最新一起,顯示法國已成為恐怖襲擊的重點目標。比利時首相15日主持召開國家安全會議磋商局勢,研究在尼斯 事件後如何確保21日國慶節的安全。倫敦市長可汗指令市警察局長重新評估安全措施,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確保首都及居民安全。
瓦爾斯宣布全國為這次襲擊事件悼念3天。巴黎和尼斯15日降旗致哀,尼斯市長埃斯特魯斯宣布取消16日的一場爵士節活動及15日的蕾哈娜演唱會。環法自行車賽組委會曾考慮中止 賽事,但後來決定在增加保安措施的情況下繼續舉行。鄰近的馬賽市政府宣布取消原定15日舉行的焰火晚會。
根據法國軍事情報局接獲的警訊,一名巴西藉好戰分子涉嫌策劃這次攻擊,即將前往巴西參加里約奧運的法國代表隊可能成為伊斯蘭激進分子的下個攻擊目標。為奧運部署的軍隊則從1.8萬人提升至2.1萬人,包含5個足球賽主辦城市則共有4.1萬駐軍。
齊聲譴責
聯合國安理會15個理事國:對恐襲野蠻行徑發出最堅決譴責。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巴士底日這天,讓我們想到法國出色的民主價值和挫折復原力,她鼓舞了全世界。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一起野蠻又貪生怕死的攻擊。
美國國務卿克里:在悲劇面前,美國將繼續與法國人堅定地站在一起。
北約:攻擊針對無辜大眾及北約組織的核心價值。但恐怖主義不會打敗民主、自由和開放的社會。
歐洲國家領導人:明確譴責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無論是誰、在哪裏、為甚麼。
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法國國慶日是一個慶祝自由、平等、博愛的節日。世界和法國人民團結一心。
德國總統高克:對法國的攻擊也就是對整個自由世界的攻擊。
德國總理默克爾:德國和法國站在同一陣線打擊恐怖主義。言語無法表達我們兩國的聯繫。
英國首相特里莎.梅:我們的心與受到這起恐怖事件影響的人同在。
西班牙首相拉霍伊:襲擊令人憎惡。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我們對受害者表示慰問,向法國人民表達我們的聲援。
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躲過恐襲魔爪。
俄羅斯總統普京:我們又一次看到,恐怖主義絕對不知人類道德為何物。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這起攻擊顯示,恐怖主義沒有宗教、種族與國籍之分。
恐襲列表
2015年1月7日:諷刺雜誌《查理週刊》巴黎編輯部遭2名槍手襲擊,12人喪生。基地組織分支宣稱對此負責。
2015年1月8日:第3名槍手槍殺一名警員,並在一個猶太超市劫持人質。在被警方擊斃前,他宣稱效忠伊斯蘭國,並殺死被劫持人質中的4人。
2015年2月3日:法國藍色海岸尼斯猶太社區中心戒護的3名軍人遭1名持刀男子攻擊。歹徒遭逮捕。2015年4月19日:維勒瑞夫一名女性被謀殺後,警方逮捕了一名與敘利亞方面有聯繫的24歲學生。據稱他曾計劃襲擊教堂。
2015年6月26日:一名35歲伊斯蘭極端分子斬殺雇主後,企圖在里昂附近的聖屈昂坦法拉維耶工業氣體廠製造爆炸,被警方制服。
2015年8月21日:一名持有自動步槍的25歲伊斯蘭極端主義者,在由布魯塞爾開往巴黎的特快列車上被制服,兩名乘客受傷。
2015年11月13日:巴黎巴塔克蘭劇場、酒吧和餐廳發生有組織的系列襲擊,3名槍手最後在法蘭西大球場附近引爆身上的炸彈,事件共造成130人喪生、350人受傷。伊斯蘭國聲稱為事件負責。
2015年11月18日:在聖但尼的反恐行動中,警方逮捕恐襲案7名同伙,還有3名嫌犯喪生,包括被通緝的阿巴伍德。
2016年1月7日:警方在巴黎一個警察局前擊斃一名男子。當時他持刀,身穿仿造的炸彈背心。
2016年3月24日:調查人員逮捕一名34歲法國人,在他位於巴黎郊區阿讓特伊租住的公寓發現大量武器軍火。
2016年6月14日:一名宣誓效忠伊斯蘭國的男子在巴黎西郊馬尼安維爾刺死一名警察及其伴侶。警方衝進公寓並擊斃凶手。
2016年7月14日:一名男子駕駛卡車在港口城市尼斯衝入海濱大道英國人散步道上慶祝法國國慶的人群,造成至少84人死亡、202人受傷,其中50人性命垂危。凶手被警方擊斃。◇
責任編輯:朱涵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