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6月03日訊】每個家庭都要烹飪做飯,誰都能炒出一盤菜來,至於好不好吃,只是口感問題,但有些做菜過程中的一些習慣可能會影響食物的營養,長期保持這樣的習慣,還可能影響全家人的健康。
這些炒菜惡習你中了幾個?
1. 蔬菜先切後洗
一些餐館洗菜時為了節省時間,常會先將蔬菜切好丟進大水盆洗,再用漏杓撈起。
如果你也習慣先切再洗,要提醒你,因為切開後的蔬菜與水的接觸面積大增,易使水溶性維生素和部分礦物質大量流失。
其實,正確的洗菜方法應該是先仔細清洗蔬菜,並儘量將水分控乾後再切。切好的菜也盡量在2小時內烹調,否則也容易導致某些營養素的氧化。

2. 切完菜再用水焯(川燙)
切完菜再用水焯,跟先切後洗一樣會造成維生素和礦物質大量流失。如果你習慣先切後洗,然後再用水焯,那麼這盤菜幾乎沒甚麼營養了。
焯菜時應儘量讓蔬菜保持完整,而且水量要多,焯綠葉菜的時候,要加點鹽和油,可以防止氧化酶破壞葉綠素,也能讓蔬菜保持鮮亮的顏色。
3. 做菜先過油
將食材在油裡過一下,撈出來再炒,是許多廚師的烹調技巧,讓做出來的料理色澤明亮、香氣濃鬱。過油程式會破壞蔬菜本身的營養,也會攝入過多油脂,還可能產生致癌物。
建議烹調蔬菜多用白灼、清炒、涼拌和清蒸等方式,可以保留較多食材營養。為了家人健康,做菜時還是少過油、少煎炸。

4. 油鍋冒煙才放菜
炒菜時油溫過高會破壞食材營養,也易產生致癌物質。如果以為油溫要夠高炒出來的菜才會香氣四溢,通常等油鍋冒煙時,這樣的油溫往往已經達到200℃以上,那麼將讓你吃進更多致癌物質,增加癌症風險。
炒菜時最佳下鍋時機是油尚未冒煙時,你也可以拿支竹筷子測一下油溫,把竹筷子插入油中,當其四周冒出許多小氣泡時,就表示溫度足夠熱,可以下鍋炒菜了。@*
責任編輯: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