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絲竹雅韻,堅毅吳越

人氣 117

【大紀元2016年06月27日訊】吳越源於先秦時期的吳國與越國,今以「吳越」泛指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江浙滬等地區。據史料記載商朝末年泰伯立吳國,到了春秋末期吳王闔閭執政,闔閭得到伍子胥及孫武的輔佐,大敗楚齊,成就了春秋霸業。越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初其國處揚州之地,《爾雅.釋言》有云:越,揚也。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重用謀臣范蠡與文種,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破吳都,吳王夫差自盡,遂吳越兩國一統於越。

在滅吳稱霸之後,越國重臣范蠡卻功成身退,飄然隱去,浮海入齊營生。他定居於齊國的陶,故稱陶朱公,後世尊稱他為「商聖」。范蠡曾寫信勸誡文種隱退,他說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文種不信其言,日後果然被勾踐所殺。

范蠡能謀事成功,看人精準,為賈巨富,這絕非偶然。北魏李暹作《文子注》曰: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號曰計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據記載文子常游於海澤,越大夫范蠡尊之為師,授范蠡七計。范佐越王勾踐,用其五而滅吳。可見范蠡是老子的嫡傳徒孫,深受老子道家理念的影響,他骨子裡透露出一股道家超然於世的仙氣與智慧。而越王勾踐能臥薪嘗膽十年也深受范蠡影響,這種神傳文化的堅毅已被吳越兒女世代相傳。

至東漢末年,孫堅為討伐董卓,數次同董卓軍隊正面交戰且重創董卓,最終孫堅揮兵收復洛陽。公元191年四月,孫堅攻打荊州,戰死於峴山之中,孫堅勇摯剛毅受到世人敬仰。其後孫權繼父兄遺志開創吳國,史稱孫吳。此後三國歸晉,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朝,史稱東晉。高雅、脫俗的世族文化與玄道佛學在兩晉,尤其是在東晉得以蓬勃發展,又一次豐富了中華神傳文化的內涵,這也是吳越絲竹文化具有婉轉、清晰、高雅和出塵之獨特雅韻的源泉。

到魏晉中國道家仍沒有能將丹鼎、符籙與方術統一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的著作,但葛洪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葛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世稱小仙翁,是東晉著名道教理論家、煉丹家和醫學家。他著述的《抱朴子》系統闡述了道家修道理論和煉丹方法,給很多人揭開了修道成仙的神秘面紗。葛洪還編制了《正統道藏》、《神仙傳》、《隱逸傳》為炎黃子孫敬天信神奠定了科學基礎。因古代修煉人對人體結構瞭解頗為透徹,故很多修煉人都是醫家,葛洪還著有醫學專著《金匱藥方》和《肘後備急方》等,為繁榮中華神傳文化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也對吳越與南越的子孫好道喜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葛洪一樣,享譽盛名的隱士還有謝安。安少以清談知名,最初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多次拒絕朝廷辟命。在東晉危難關頭毅然受命為國效力,他主導的淝水之戰以弱勝強,保住了東晉及其東南半壁江山,這就是中華神傳文化中典型的隱士,高風亮節與深不可測,危難之時總能化險為夷令世人讚嘆。其實面對前秦的數十年威脅,東晉政權仍不卑不亢,這深刻透露出了吳越兒女心中的堅毅。

這股堅毅之氣在南宋表現得淋漓盡致。南宋是繼北宋靖康之恥後,王室在吳越之地建立的政權,定應天府(今南京)為國都。南宋一直都處於金國、蒙元等外族入侵的嚴重威脅之下,為此南宋子民進行了一百多年堅毅的抵抗,直到崖門海戰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而亡,南宋子民的堅毅可見一斑。

南宋滅亡170年之後,吳越子弟的堅毅又一次挽救了華夏民族與大明王朝。1449年7月,也先率瓦剌軍隊進犯大明,也先大敗明軍並俘獲明英宗,史稱「土木堡之變」。明朝聞英宗被俘,舉國震動,群臣不知所措。國家存亡之際,錢塘人于謙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抗擊瓦剌,正是于謙的堅毅決心挽救了大明的傾覆。《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清乾隆皇帝為其題寫匾額「丹心抗節」。可見于謙的堅毅忠烈贏得了後世的讚頌。

繼于謙之後,紹興王守仁孤身一人憑藉堅毅品質,組織力量平定諸多叛亂,維護了明朝的一方安寧。他還精通儒家、道家和佛家理論並創立「陽明心學」,對後世影響甚廣。在八年中國抗日戰爭之中,也正是奉化蔣公中正,獨具的堅毅性格,才能使中國苦撐待變,迎來抗戰最後的勝利。若沒有蔣公排除干擾堅毅抗戰,中華民族或已不復存在,雖中共邪黨篡改抗戰歷史,但歷史將永遠銘記蔣公的堅毅之舉。

受中共黨文化的影響,現代中國人提起吳越之地,就不自然地想到了煙籠寒水月籠沙的秦淮河,想到了風塵女子蘇小小與柳如是,想到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陳圓圓。很多人誤以為水墨丹青、靡靡之音和風塵女子就是吳越絲竹雅韻的全部。如果僅是這樣,那麼吳越絲竹文化就不可能有如此強大的感染力。

其實吳越的絲竹風雅所獨具的婉轉、清晰、高雅和出塵之韻味來源於神傳文化中的隱士與世外高人,這種雅韻是追求道德不斷昇華的必然結果,實質是一種神韻,而決不是一種附庸風雅的強為之態。絲竹風雅看似柔弱,但柔弱中充滿了堅毅,更充滿了守正重德的浩然正氣,這股正氣是絲竹雅韻感染力的源泉,也是絲竹文化經久不衰之根本。數千年能名留青史的一定都是守正重德之士,吳越之地可謂是名流鼎盛,對中華神傳文化影響至深至遠。

南唐後主李煜雖為君不濟,卻為文不腐,其詞更是寓意深邃,絕唱古今,為中華神傳文化頻添神來之筆,他的「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說盡相思苦,他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道盡愁滋味,他的「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寫盡亡國嘆。史書記載,李煜天性純孝、好生戒殺,為政重仁慈、寬刑罰……李煜酷嗜浮圖,曾在宮中修建永慕宮,在林苑建靜德僧寺,可見篤信浮圖是李煜一個鮮明的特點,這更是他為文不腐,頻現神來之筆的根源。如果我們不懂神傳文化永遠無法體會到絲竹之韻中的真意。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剛烈悲壯的古吳越精神
張國立吳越演繹患難夫妻 直面心理問題各有奇招
【文明藍圖】大唐盛世(二)天可汗
【千古英雄人物】堯舜禹(9) 開創華夏新紀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