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5月28日訊】早在4月初,我就看到這條國際新聞——印尼當局在偏遠的島嶼班吉納,救出幾百名被困漁民。這些漁民悲喜交集,許多人表示,儘管沒有錢重新過活,但對重拾自由感到高興。
在信息海洋時代,這條短消息,當時沒能觸動我的內心。直到4月19日那天,2016年的普利策新聞獎揭曉,我才從獲獎作品中知道,那些漁民的身份原來是「漁奴」。
普利策新聞獎是新聞界的奧斯卡,到今年正好是第100屆。回頭想想,有太多普利策新聞獎作品,價值真比很多奧斯卡經典影片要高,是最有深度的真實故事,有著改變落後現實的議程設置。
比如,這次關於漁奴的報導,普利策獎給出的獲獎詞是「一項與美國超市餐館海鮮供應息息相關的嚴重虐待勞工調查,使2000名奴役勞工獲得自由,使罪犯正法,推動了改革」。
故事和議程,確是擊中人心,值得致敬。
事實上,從2014年開始,美聯社記者就得知漁奴的信息,經過繁瑣的情報蒐集,才找到一絲頭緒,漁奴在一個叫班吉納的印尼漁村。後來,記者們到了這個孤懸在大洋之中的島嶼,經歷無數艱險的調查,終於讓全世界在這個春天,讀到了《22年為奴》《全球超市出售由奴隸所剝的血汗蝦》這樣催人淚下、讓人警醒的新聞作品。
比獲獎更重要的是救人。這些作品,是在漁奴獲救後才面世的。不冒新聞走漏風聲的風險,不讓新聞威脅漁奴生命,這是選擇「報導」新聞,而不是「製造」新聞。堅守新聞倫理,堅持新聞正義,我認為,也是在讓無數人擺脫奴役之路。
奴隸、奴役,這樣的語詞,在文明時代,在法治年代,本應只存活在歷史書籍或文藝作品中。近200年前,奴隸制已經在西方世界廢止;而2000多年前,奴隸社會就已經遠離古老而文明的中國;現在的《國際法》也明確對販賣奴隸行徑說不。
然而,全球範圍內仍有大約2700萬的奴隸受剝削。而且,這些奴隸製造的產品,正在被整個世界瘋狂享受著。比如,班吉納漁奴生產的剝皮蝦,就進入數家美國主要食品店和諸如沃爾瑪、克羅格、全食等零售商,進入了美國一些最著名海鮮和寵物食品品牌的供應商。不止是魚和蝦,就連璀璨的鑽石,也同樣如此。美國電影《血鑽》,講的就是在非洲,為了鑽石,人們遭遇的瘋狂殘殺和不堪奴役。
全世界有無數人不知道,也沒意識到,自己吃的魚和蝦,戴著的珠寶和鑽石,很可能沾著奴隸的血和淚。奴隸社會結束了,奴役現象還在發生,這是殘酷的真實。
把遭受奴役的命運寫進新聞作品中的,也不只是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記者。這些年,此類報導也頻繁出現在我們面前,比如,公開報導過的就有山西洪洞「黑磚窯」、河南洛陽性奴、北京安元鼎「黑監獄」等等事件。
在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有這樣的論述值得記憶,「對財富生產的控制,就是對人類生活本身的控制」,「如果一個人不需要服從任何人,只服從法律,那麼,他就是自由的」。財富和生活,法律和自由,關係到我們每個人。而讓人類擺脫奴役之路,也關係到每個人的物品選擇、每個組織的商業活動以及公共治理的制度秩序。
比如,消費者要不斷增強對大品牌的道德責任判斷力與約束力,給虐待勞動力的品牌企業、生產商施壓;商業活動應變得更細緻深入,通過質詢供應商來避免商品原材料來源於有問題的供應商;公共治理要真正把那些奴役人性的權力和資本關進籠子裡;國際社會對人權狀況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不能進行選擇性關注。
奴隸的血汗也許就在你的餐桌上,奴隸的人生也許就在文明時代的悲慘世界裡。人類告別奴役之路,關鍵就是這個世界每個人都要真正醒來,去珍視文明和自由的價值。
文章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