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王牡丹
牡丹,從唐朝開始有「花王」之譽(《神農本草經》稱牡丹為花王)。牡丹和芍藥花形很近似,但是兩者出身大不同,一為草,一為木。牡丹又稱木芍藥,生長極為緩慢,一年約只長1公分,一般壽齡幾十年,上百年的牡丹也能得見。在中國株齡最古老的牡丹樹號稱上千年。
千歲牡丹花王
明朝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工部尚書何應瑞家花園培育的牡丹已經四百多歲了,她又稱「玉翠荷花」,粉白色花、花如荷型,目前被栽種在山東荷澤市的曹州牡丹精品園(百花園)。「玉翠荷花」高丈餘、冠幅五平方米,每年著花四百多朵。該園還植有百年「牡丹王」一百多株。
大陸媒體曾報導,湖南長沙王陵公園牡丹園有一棵牡丹木,高約3米,冠幅達5平方米,老枝虯勁,花朵白裏透紅,花徑約10厘米。公園工程師楊曦坤介紹,那是一棵千年牡丹。
該報導又說,在湖南省永順縣松柏鄉龍頭村一家村民屋前,發現八百多歲的牡丹,株高近3米、冠幅近5平方米。經查閱地方志、牡丹族譜與詢問當地村民後,研究者確定該株牡丹至少有800歲左右。該農家本還有一株更老的牡丹,主人經常把牛栓在牡丹樹幹上,結果牡丹幹木被老牛吃掉了。
穀雨花 洛陽花 志節高
牡丹也有一名稱「洛陽花」,源由傳說也很有意思,在宋朝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卷十有記載:「一說武后冬月遊後苑花俱開而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也是說「花王」不畏不屈的個性躍然活現。後來洛陽就有了「牡丹花城」的稱號。

唐朝開元時宮中及民間競尚牡丹,劉禹錫〈賞牡丹〉詩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帝京」。牡丹花別稱「穀雨花」,在近穀雨節氣前一開放,帝京長安的人無不聞風而往,品賞國中「最美的女子」,當時競尚牡丹之風宛然歷歷就在眼前。
唐人愛煞牡丹
唐朝開元以後,京邑間傳唱牡丹花詩,公卿多吟賞,京城長安愛賞牡丹花成了時尚。唐代宮中民間不僅品賞牡丹的國色天香,宮廷中侍女以頭戴牡丹為美。
但在唐朝之前牡丹的記載卻很少。《松窗雜錄》記載:「開元中,禁中初種木芍藥,即今牡丹也。《開元天寶》花呼木芍藥,本記云禁中為牡丹花。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
當時人愛牡丹,花開時短只在清明後穀雨時節,短短一周時間,急遽香銷花亡,於是有催花的作法,讓花提早開放。《酉陽雜俎》記載隆冬以火催牡丹花開一節:「常有不時之花,然皆藏土窯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時即有牡丹花」。

從史上看來,牡丹花好像是大唐花國中異軍突起的花王。隨著大唐文化流傳到日本,今天日本文化中也很珍愛牡丹。在日本牡丹園、寺院、公園中能見到牡丹花開優雅好景處處。回頭看,千歲牡丹在中國,老牛不識王花主,為奇木一嘆生不逢時、生不逢地!
@*#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