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江拋棄中共 亂局中的指明燈(完整版)

人氣 26713

【大紀元2016年03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郭惠報導)雖然中共央行公布2月外匯儲備只下降285億美元,但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仍在加大。目前,中共的政治體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在的經濟發展,外界多不看好中國經濟的前景。與此同時,文宣在近期刮起「文革」之風,導致民間對中共更加厭惡,資金更是倉皇出逃,大陸的政局也暗流湧動。

一、解開樓市暴漲之謎 做空人民幣有內部勢力 資金仍在外流

深圳樓市在去年4月開始猛漲 正當股市大跌前

深圳樓市經歷了2015年的暴漲後,2016年漲勢仍在繼續,並不斷刷新紀錄。據深圳官方公布,2015年當地房價平均漲幅近50%,是中國樓市漲價幅度的標桿。

大陸《財經》雜誌2016年第8期封面故事《熱燙房地產》中對此描述說,7000餘人在雨中排隊搶購1000餘套房源,業主連夜坐地漲價100萬元後買家還「愉快」成交,朋友合起伙、夫妻離婚後買房⋯⋯類似現象屢見不鮮。

股市在去年6月底和7月的大跌前,即4月底至5月初,兩股生力軍突然開始進入深圳房市:一是開發商力度猛增推出的新樓盤,按銷售率計算,當月賣出八成以上的新盤占到總數七成,當天即售罄的也不在少數;二是豪宅市場亦開始井噴。

今年3月1日,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下稱「深圳規土委」)數據顯示:2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5410套,同比增長183.24%;新房成交均價為48,095元/平方米,同比增長72.12%,環比增長3.40%。

直到近期傳深圳將推出樓市調控政策,深圳樓市才有所降溫。

深圳樓市經歷了2015年的暴漲後,進入2016年漲勢仍在繼續,並不斷刷新紀錄。(ETER PARKS/AFP/Getty Images)

深圳房價能維持連續上漲態勢,當地層面的解釋多種多樣:土地資源緊缺造成供需矛盾、經濟增速快、高科技和互聯網企業發展勢頭猛、淨流入人口多、環境宜居等。

「但這些因素一直存在」,深圳市規土委的一位官員稱,「是甚麼風把深圳這波行情給吹了起來?」

在解讀這些反映深圳樓市狀況的數字時,「槓桿牛市」是多位深圳地產界人士的共同判斷。

2016年2月26日,來自央行深圳中心支行的數據顯示:到2015年12月時,深圳按揭成數為65%,遠高於「北上廣」三市,同比高3.2個百分點,與70%的最高貸款成數限制僅差5個百分點,幾乎已將貸款槓桿利用到了極致。

上海樓價跟著大漲

價值32億元的樓盤短短幾小時之內售罄,2月上海的房市也很瘋狂。位於上海市虹口區的瑞虹新城六期的第二批房源開盤,與去年10月的第一批房源相比,同一個樓盤短短四個月間竟漲了13%。

這並非孤例。易居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樓市漲勢驚人,一年平均漲幅達到17.6%,最高的區域能達到60%。隨著房價高企,購房者恐慌情緒開始蔓延。槓桿高企、投機炒房、中介亂象等問題也隨之湧現。

「早知道房價會一下子漲這麼快,去年貸多少款都該拿下套房。」剛參加工作三年的陳羽告訴《財經》記者,她去年七八月的時候,看中了一套靜安區的老房子,總價250多萬元。但是和房東談價的過程中,陳羽卻遇到了不少麻煩,房東再三跳價,一開始要加5萬元,陳羽同意了,但房東又不肯賣了,一個月內就漲了15萬元有餘。

這一折騰,就耽擱到2015年底了,這時的上海樓市已是一片瘋狂。靜安區的遠中風華園以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放出18套小戶型次新房,幾十家中介帶來了上百號購房者,抽中了簽才有買房資格,18個名額,上樓簽約,房子還沒來得及看一眼就全部成交。總價近500萬元的房子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賣出,隔了幾個月,鏈家上面掛出來的價格,比起購房價已經漲了接近50%。

受訪的多位購房者表示,買房對他們來講,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衝動型消費,一天之內甚至幾個小時就可以決定下來,簽完合同的心情是「有點懵」。房價要漲的論調加速著這輪瘋狂,買房潮已經推動著大家往前走。

樓市的火爆熱潮,從一線城市蔓延到強二線城市,繼南京、杭州之後,武漢開始出現「連夜搶房」的火爆景象。

樓市大漲背後的驚人真相 資金要撤離?

大陸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樓價瘋漲,大陸主流媒體和專家大多從房地產市場的供需角度來分析問題。不過,大陸獨立經濟學家吳迪通過對深圳樓市的數據蒐集和分析卻有其獨特的見解。

3月3日,吳迪在《深圳上海樓價暴漲的驚人真相:資金逃離中國的管道》一文中透露,現在樓市背後的驚人原因,是有人在利用樓市上漲把在利率黑市賺到的利潤轉移出中國,即資金正在逃出中國。

經過研究後,吳迪發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深圳房價同比增速都和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同比增速和外儲資產同比增速高度正相關,即外匯占款和外儲資產增加速度越快,深圳房價也漲得越快,反之亦然。但2015年3月之後,深圳房價同比增速卻開始和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同比增速和外儲資產同比增速發生背離。深圳外匯占款和外儲資產自1994年來以前所未見的速度下降,而房價卻進入歷史上前所未見的高速增長期。

吳迪認為,當資金在完成套利之後,所得利潤就要逃離中國。這些利潤很多以樓房的形式囤積著,由於深圳地產可以在香港某些金融機構做抵押品融資,這就可使黑錢流出境外。深圳地產還可以到國內機構做內保外貸,其套利收入還可以到地下錢莊做帳戶對敲,還可以通過虛假貿易,通過這些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把人民幣資產轉成境外的美元資產。這就是2015年3月之後,深圳外匯占款和外儲資產下降而房價卻進入歷史上前所未見的高速增長期的金融經濟學本質。

吳迪在文中還說,利率黑市要趕在中國債務危機全面爆發和人民幣快速貶值之前把其人民幣資產轉成境外的美元資產。由於利率黑市有萬億元級別的人民幣資產需要置換成境外的美元資產,深圳樓市井噴式爆發了。根據彭博社今年1月的最新數據,2015年中國的資金流出總額為1萬億美元,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同時,深圳樓市的價格增速也創了歷史最高紀錄。

那麼上海樓市的資金運作又如何進行呢?吳迪表示,上海的自貿區也是洗錢的天堂。在自貿區之前,上海保稅區就在銅融資洗錢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有了自貿區,上海未來洗錢的能力也會蓬勃而出。年後上海房價的井噴就是一個標誌。

吳迪認為,深圳上海樓市越火爆,表明利率黑市將人民幣資產置換成境外美元資產的需要越強勁,表明未來人民幣匯率貶值的壓力會越大。一旦利率黑市基本完成了其資產轉移境外的任務,那麼搭便車或者跟風者就會成為最後的接盤俠。

時事評論員石九天認為,從時點來看,深圳豪宅市場井噴式增長恰好在股市大跌前的2015年4月底至5月初,這也驗證了吳迪的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

從今年初開始,中共央行的外儲連續第四個月呈下降趨勢。但是,資金仍然試圖以各種辦法出走中國大陸。(STR/AFP/Getty Images)

虛假貿易盛行? 資金多渠道流出大陸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下行,當局也早就看到了資金外流的問題。

2016年的前兩個交易週,中國外匯市場再次經歷大震盪。由於人民幣匯率劇烈動盪,造成人民幣貶值預期增強,離岸人民幣同業拆借利率一度飆升至驚人程度。

隨後,當局出手,以多個動作圍堵資金外逃。詳見:習江鬥白熱化 2016年開局「驚心」

3月7日,中共央行公布2月外匯儲備為32,023.21億美元,較1月的32,308.93億美元下降285.72億美元,這已經是外儲連續第四個月呈下降趨勢。

但是,資金仍然試圖以各種辦法出走中國大陸。

3月13日,海外中文媒體的報導講述了另外一些利用房產將資金套現轉移海外的方法。

市場傳出房地產泡沫中典型房屋交易的6步驟,首先企業主將豪宅三成頭期款借給員工,同時幫員工偽造高收入證明,要求員工假裝跟他購買豪宅,並取得銀行提供七到八成的房貸現金。員工搬進豪宅且由企業主支付每月房貸,而企業主透過假貿易將這些套現的資金偷渡海外。一旦企業主不再支付抵押貸款,銀行會收回房屋、員工則又回到原來居住地,但套現的資金早已飄洋過海,資金外流。報導稱,這個流程可能引發上海、北京的菁英倣傚,導致房屋需求「充滿泡沫」,且可能在任何城市中上演。

近日,大陸媒體披露首例通過NRA帳戶(Non-Resident Account,即非居民帳戶)實施資金非法跨境轉移的地下錢莊案件,其涉案金額高達4,100多億元。

報導稱,經過對涉案帳戶交易紀錄的梳理發現,錢莊主要手法是利用NRA帳戶的漏洞以及境外購匯沒有限制的特點,將人民幣通過NRA帳戶跨境轉移,在香港匯豐等銀行結匯後打給買家提供的帳戶。而為了實現通過NRA帳戶轉帳的目的,這些人還在香港註冊了數十家空殼公司,專門僱人偽造虛假的交易合同。

2016年2月大陸整體進口額比去年同期下降13.8%,但是從香港的進口額卻增加了近90%,令業界認為其中仍然存在虛假貿易行為。今年1月和去年12月都出現類似情況。

陸媒承認中國經濟面臨清算

2016年2月23日,大陸財經的報導稱,從宏觀數據到微觀經營,當前所呈現出來的種種現象都難以讓人樂觀,2016年,中國經濟可能要正式遭遇一場清算式危機。這場危機具有迅速、猛烈和骨牌式傳遞的特點,誰都很難置身其外。

這場危機原本2009年就靠岸了,但被四萬億擋在門外養了7年過後,以更強大的姿態回訪。

宏觀數據上看,中國GDP增速從2011年來一直往下掉,兩位數到一位數,從9到6,連續下台階,趨勢明確。

以2016年為起點,一場硬著陸就在眼前。

文章列舉了一些即將顯現的問題:大宗商品過剩;貨幣寬鬆;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只可能繼續下行,匯率貶值;央行縱千攔萬阻,但GDP破7沒有懸念,資金避險;寬鬆的貨幣政策加上實業領域的風險積聚,將驅趕資金慌不擇路的流竄到股市、樓市、債市甚至境外尋求避險和增值,吹起無數大泡泡;債務風險;樓市升溫;通貨膨脹等。

樓繼偉講話提及「最後一公里」 學者:對高層預警

2月26日上午,樓繼偉在G20會場演講說,各國面臨財政危機,只有進行結構性改革才能化解。而且越推遲結構性改革,改革空間越小,他說:「最好離懸崖還有一公里就預見到,加緊改革,不要等到最後一米。」

對此,海外的經濟學者何清漣表示:內行聽門道。樓財長很聰明地將中國問題放在全球問題當中來談,但實際上他預想的重要聽眾是國內比他更有決定權的最高領導層。

大陸經濟學家吳敬璉近期也多次就中國經濟問題發聲,他在近日再次發出警告,中國過去有競爭力的產業都不行了,今後靠甚麼產業來支撐經濟,如果沒有產業支撐,講經濟增長就是空談。

對外投資額創歷史紀錄 中國企業紛紛購買海外資產

上海諾亞財富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的一份調查顯示,1000位可投資資產在千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高淨值人群中,80%計劃投資海外。

在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大陸企業也正在大舉購買海外資產。3月15日,據德國之聲報導,貝克•麥堅時(Baker & McKenzie)國際律師事務所在最新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中顯示,2015年,中國的私人投資方或國有企業在歐洲的投資總額為230億美金(約合210億歐元)。

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表示,2016年的前6個星期是中國企業在歐洲和北美併購最繁忙的時期,目前大約有700億美元的交易正在醞釀之中。

《金融時報》稱,中國企業近來以債務為依托,砸重金在全球範圍搶購資產,有望在今年再度刷新收購總額紀錄。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買家的境外支出已達1,020億美元,逼近去年全年1,060億美元紀錄。

據追蹤中國海外交易的公司Dealogic的數據,在今年的頭80天中,中國海外併購案所涉的總價值已經接近2015年全年的量,而2015年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已經創下歷史紀錄。

《南華早報》引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外交政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Harry Broadman指,有人擔心人民幣「在中國經濟系統系下行中會出現不可避免的貶值預期」,這也推動了對外投資。

Broadman說:「中國精英將資本帶走」也可能扮演了一定角色。

以下是近期媒體報導中的幾例:

* 繼收購紐約華爾道夫(Waldorf)酒店後,中國安邦保險集團傳要以128.4億美元收購美國酒店喜達屋(Starwood)。但是,最新消息指,中共保監會對安邦近期兩筆海外併購持明確不支持態度。理由之一指,安邦的境外投資已經碰觸了保監會關於「保險資金境外投資不超過總資產15%」的監管紅線。

* 2016年2月,據外媒報導,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通過一家香港公司買下了位於法國港口城市波爾多的一座面積達85萬平米的葡萄酒莊園。據悉,馬雲在海外的房產投資已經超過20億美元。最近幾年,馬雲進行了多次個人海外資產交易。

* 大陸首富王健林2月24日在牛津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到,萬達集團的海外投資已經超過150億美元,並計劃繼續擴大規模。王健林本人也在倫敦購買了7000萬英鎊的豪宅。

喜投網董事長黃生在其評論中說,最近一股變相做空人民幣的內部勢力已經浮出水面,相比前面國際空頭,他們才更值得警惕。

黃生認為,他們在大舉消耗中國的外匯儲備,大量的在國外收購一棟一棟的大樓,資金越來越大,匪夷所思。近期的對外併購越來越觸目驚心,外匯儲備就這樣白白流失了。

黃生指,在這些人的帶動效應下,國內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會更加低迷,會導致大家對人民幣匯率更加抱有貶值預期,會導致大量的資金跟風外流。

二、文革風加重民眾恐慌 文宣系統面臨追責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同時,由江派常委劉雲山主導的中宣系,近期不斷操縱媒體用「高級黑」的方式給習近平設陷阱,並利用輿論加劇了中國人對「文革回歸」心理的恐慌。此舉也加劇了資金的外逃。

中宣部釀「彭麗媛妹妹」假新聞 讓習背黑鍋

3月14日,北京接近中南海的消息人士對海外中文媒體透露,在習近平此波「清洗中宣部」的行動中,除部長劉奇葆要下外,副部長蔣建國亦危在旦夕。這不僅因他是令計劃的餘黨,還因他主管央視無作為,猴年「春晚」更釀出個「彭麗媛妹妹當監製」的假新聞,讓習近平莫名其妙背了黑鍋。

每年中共「春晚」都負評如潮,今年尤甚。「春晚」播出後,央視向媒體公布的節目製作團隊的名單更引來風波。其中,一個名叫「彭麗娟」的營運總監的名字引起外界強烈關註。由於該名字跟彭麗媛的親妹妹同名,網絡以訛傳訛,將此彭麗娟當成彭麗媛的妹妹,消息隨之發酵,一些針對習近平夫婦的攻擊性言論也開始不斷出現。

今年「春晚」的政治化超過以往,且央視在事後一味為其辯護,引發了民間的嚴重逆反,在這一基礎上再加碼,輿情變得更加洶湧。

很快,外界傳出「彭麗媛的妹妹已調入央視,成為製片人,未來接掌央視文藝部」等負面言論。

知情者對博聞社表示,這是一個誤會,央視的彭麗娟並非習近平的妻妹,只是同名而已。更不存在習夫婦以權謀私問題,但是「問題在於,輿論炒得如此沸沸揚揚,央視和有關部門卻裝聾作啞,假裝不知,任由習近平夫婦背黑鍋。」

據北京知情人士透露,2015年初調任中宣部副部長兼中央外宣辦(與國務院新聞辦同一塊牌子)主任的蔣建國,其任職以來仍然繼承中宣部以前「左」的那一套外宣模式,還分管央視。

消息人士指,這個事件如果不能算是蔣建國故意放縱,起碼也算失責,沒有盡到責任。

「稍有常識的人都可以明白,那分明是一些別有用心者的高級黑。」知情者說。

據悉,蔣建國能夠成為中宣部副部長,是出自劉雲山的一手安排。據海外中文網報導,劉雲山「十八大」上位後,為確保自己的權位和今後的安全,一直有意無意指使中宣部系統對習近平「高級黑」,而對中宣部人馬的安插方面,劉雲山用心很深,蔣建國就是其中之一。

蔣建國不僅涉及多次抹黑習近平的行動,據稱還被查出與令計劃等有關聯。據知情者介紹,根據當局的部署,2015年是清理周永康餘黨的一年,而2016年則以清理令計劃餘黨為重點。

劉雲山在背後對習近平「攪混水」

中共文宣系統長期被江澤民集團把持,中共「十八大」後,負責文宣的政治局常委劉雲山是江派對抗習近平陣營的前臺人物。劉雲山分管文宣和黨建系統,被曝對習近平經常在背後「攪混水」和「挖坑」。

此前,五毛寫手周小平和花千芳曾被中宣部推薦給習近平,網絡反彈極大。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當時,中共中宣部推薦的兩個網絡作家周小平、花千芳獲得習近平「接見」,隨後,此消息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

周小平、花千芳是中國互聯網上代表性的五毛黨,被網民嘲笑為不學無術、以訛傳訛的網絡寫手。

今年3月12日,明鏡網消息稱,周小平是蔣建國看中的,蔣推薦給劉奇葆和更高層的劉雲山,二劉安排了周出席習近平召開的文藝座談會。

文宣有意製造「文革」重現的恐慌

今年2月任志強在微博發帖炮轟:「當所有的媒體有了姓,並且不代表人民的利益時,人民就被拋棄到被遺忘的角落了!」

此言論立即掀起軒然大波。

2月22日,由北京市委旗下的千龍網首先發表題為網友為何要給任志強上黨課」、誰給了任志強反黨的底氣」的兩篇評論。文章給任志強扣上散播反黨」思想的帽子,用文革式的語言稱任簡直就是黨性的泯滅、人性的猖狂」。

隨後,任志強被中共多家喉舌戴上「反黨」高帽,在互聯網「遊街示眾」。新華網以《亂放炮的任志強黨性」去哪兒了》,人民網以《任志強同志,你正在演出一場機會主義鬧劇》加入圍攻的隊伍。

此後,上海市的東方網指任是「8000多萬黨員的恥辱」、對黨「忘恩負義」、「處處抹黑、污蔑黨」;共青團的中青網稱他「用心險惡」、「妄議中央」、「違反『國安法』」;《廣州日報》謾罵任「甚至禽獸不如」;光明網稱其為「顛覆勢力代言人」;還有自稱民間「愛國網民網站」的察網發表署名「崔紫劍」的文章,呼籲對任志強「依紀處理」,如有違法就移送司法。

2月28日,網信辦高調下令騰訊、新浪關閉任志強的帳號;29日,北京西城區委稱將「對任志強作出嚴肅處理」,再度引發外界嘩然。

隨著中共喉舌大規模對任志強批判,大陸和海外民間支持任志強的情緒也越發高漲。就在民意越來洶湧之際,任志強事件突然峰迴路轉。3月初,中紀委機關報發聲,反擊中宣部。

兩會期間,習近平、俞正聲也公開表態,事件才算得以平息。但是,民眾對「文革又要來了」的恐慌心理卻難以一下消除。

習陣營曾淡化文宣包裝出的「極左」印象

去年港媒曾報導,近一年來,是曲意逢迎也好、是陰毒使壞「挖坑」也罷,掌控意識形態領域的劉雲山與文宣系統試圖把習近平包裝成「極左派」。

報導引用北京官場的話稱,劉雲山及其文宣系統的這一「形象塑造」工程,引發習陣營嫡系智囊的警惕和擔憂。

去年9月習近平訪美到達第一站西雅圖時,送給林肯高中一本大陸歷史教師袁騰飛所寫的《這個歷史挺靠譜》,實際就是有意在與「極左」切割。袁騰飛以其反毛反「左」的觀點而出名。

此後,在多個事件上,習近平陣營都在刻意淡化文宣所包裝出來的「極左」印象。

2015年10月3日,署名「紫荊來鴻」在海外刊文,文章引述接近習身邊智庫的知情者透露消息說,不少嚴重違背民意、脫離現實的做法,其實是宣傳部門自做主張搞出來的,變相讓習背黑鍋。

知情者稱,「習身邊有心腹智庫認為,宣傳部門對習近平的一些宣傳吹捧,已經超出了當代國人的接受程度,倒退到40年前毛時代的水平,方式方法、遣詞造句充斥溜鬚拍馬之味,在當今時代不但不起到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各種鋪天蓋地突出習近平的宣傳既無技術含量,也無實際內容。一些用詞造句直逼當年對毛澤東的吹捧」。

中國時事觀察人士分析說,主管宣傳的人其實也心知肚明,當今中國已經與50年前「文革」爆發時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完全不同,人心已變,民智已開,這些人搞這一套不會成功,反而會引發民眾的反感。此舉其實就是有人想要讓民眾與習對立,然後趁亂奪權。

中宣部內部推脫責任 潰不成軍

中宣部的匿名官員對海外媒體透露,這次對任志強的圍剿,正是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下令讓網信辦出面大打出手。網信辦因此而引起公憤,堪稱千夫所指。

該名官員還表示,中紀委正將中宣部幾名主要官員列為調查重點,有的涉嫌貪腐、違規違法的事實已經基本查實,並已經上報政治局,現在正待習近平批准抓捕;有的正在調查落實之中。

據稱,網信辦受到網絡安全信息小組和中宣部的雙重領導,即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也可以對網信辦發布指令。

網信辦的官員亦對該媒體透露,網信辦的人頗有怨言,明明是主掌新聞口的官員下令,他們只是執行者而已,但現在卻要他們背黑鍋。

現在,中宣部下轄的這幾個部門互相推卸責任,指責對方。上述中宣部的官員表示,中宣部攤子太大,關係複雜,格局混亂。有的名為副部長,卻是正部級,他們各管的一攤「貧富不均」,有的徒有虛名,有的大有油水。

報導稱,中宣部各大系統主管各自盤算,以圖避免因貪腐尋租被查處,更企圖日後有機會被提拔。其結果,就是一場競相「高級黑」、一個比一個更給習近平抹黑的惡性競賽醜劇。

中宣體系或將被重新布局

3月4日,紫荊來鴻海外發表評論說,老闆(習近平)和他的左右正按部就班地謀求「收權、收槍、收嘴」。

文章說,今天老闆「收嘴」,難免會引起恐慌與不滿……劉系(劉雲山)兵馬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因此非常賣力地「推波助瀾」,千方百計想把老闆和他的左右往絕壁與懸崖上推。

此外,支持習近平的人士認為,這中間包含著政治陰謀。現在不僅中紀委在嚴查中宣部這些人,習近平本人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感到對中宣部和宣傳體系重新布局已經刻不容緩,就像對政法體系和軍隊體系進行大調整一樣。

3月12日,北京接近中南海的消息人士對海外媒體表示,中宣部長劉奇葆已確定年內下馬,由習近平舊部黃坤明接任。中宣系統整個架構要調整。

消息人士指,今秋的六中全會前,對中宣部的調整將要首先完成。消息透露,劉雲山曾一度力保劉奇葆,但無礙習換馬的決定。劉奇葆去職的時間應該在今年六中全會,但也許會更早。

之前有消息說,自去年3月份中紀委對劉奇葆立案調查後,劉一直處於邊工作邊接受調查階段。

「紫荊來鴻」在去年的文章中就曾透露:習絕不是一個甘於隨波逐流,受制於「環境」的人。所以,「未來只要條件成熟,或條件許可,習近平很可能會有驚人之舉。」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表示,其實中共的體制決定了這個政黨就是「左」的,因為中共的立黨之本就是「鬥爭」,「敵對勢力」這一套東西。當這些黨文化的東西越來越弱,西方自由、民主的理念取而代之的時候,中共其實也就消亡了。

李林一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要中共一天不解體,這些「左」的形態就一天不會消除,民眾對中共的厭惡和恐慌也就一天不會消失。在中國經濟下行的態勢下,資金會自發流出中國尋找更加公平的投資或保值的環境。

三、重建珍貴信心 習近平關鍵兩步可破局

為破解中國經濟下行的難局,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人士都提到了一個詞——「信心」。中國社會的普遍信心從何而來?有海外評論認為,一個背後沒有超級權力的公平環境,再加上能創造信用的法治社會,才能留住人,才是振興經濟的關鍵。要做到這些,解體中共,方可以使得環境變得更加公平;抓捕江澤民,當局可展示使中國走向法治社會的決心。

習近平兩會期間被指派發「定心丸」

今年中共兩會期間,3月4日下午,習近平打破慣例,下團第一站就參加了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討論。這是習近平在兩會開幕後的首場活動。

據悉,習近平在聯組討論上談到,對非公有制經濟,當局政策三個「沒有變」。同時,習還強調,各地各部門要細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關配套舉措,使有關政策落地落細落實,讓民營企業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

習近平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說法,被陸媒解讀為「不同尋常」,同時被稱為對私營企業家派發「定心丸」。2013年到2015年。習近平三次到其它組別參會,但這三場活動的講話都沒有全文公開,有的只是新華社通稿。

陸媒報導稱,而今年的這次活動,除了當天的新華社通稿外,4天後,又將講話原文刊登在黨報上,足見高層對這次講話的重視。

3月13日,中共最高檢出台對非公有制經濟的6點意見,並對各級檢察部門印發。

評論:政治氣氛異常 商界深感不安

對此,香港東網3月10日的評論文章《摒棄極左思維 商界方可定心》表示,這是今次兩會習近平發表的最有看頭的講話。

中國古語云「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既然形勢難以看清,不如抽身而退,先保全身家再謀發展。出於對極左思潮及民粹主義的擔心,很多商人開始紛紛轉移資產,加上早前人民幣貶值,亦使得商界大規模換匯,導致外匯儲備迅速下降。

作者不無擔憂地說,目前,海內外都在關注中南海的政治風向到底轉向哪裡,尤其是對下一步的改革更是全面追蹤,一旦當局不能推出一系列讓各方滿意的方案,經濟形勢可能進一步惡化,商人跑得更多更快。

正因為此,習近平在兩會期間發表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講話,向商界表示不會重演「文革」,更不會拿商人開刀,只要正當營商,都會受到政府的保護。

問題是,僅僅一席話,恐怕難以消除商界的疑慮。

分析:為何大陸中產階層心驚膽戰?

網絡上在3月初出現一篇署名元淦恭的文章——《對近期一連串事件的看法》。資料顯示,元淦恭是中國政經動態觀察分析師、前媒體人。

文章先列舉了今年開年部分大事件:
A股熔斷制度開始實施,四天後廢除。
1月初人民幣出現一輪快速貶值。
1月股市再次出現快速下跌,至今持續低迷。
官方文件首現「核心意識」,各地官員紛紛指習是黨中央「核心」。
央視「春晚」高度政治化,引發普遍反感。
在三大央媒調研強調「官媒姓黨」。
國務院關於城市規劃文件提出「拆牆」。
網信辦關閉包括任志強在內若干知名大V微博。
任志強因網絡言論面臨北京西城區委處理。
大量帶有個人崇拜色彩的歌曲密集出現。
央行宣布再次降準

……

文章表示,如果一個社會對政經環境的預期出現了明顯改變,整個社會情緒發生的變化可能導致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文中繼續分析說,上述事件在很短的時間內密集發酵,已經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產生了強烈的疊加效應,全社會尤其是中產階層的情緒已經受到非常明顯的衝擊。

文章舉例「央視姓黨」問題認為,因為多種原因,不同勢力加入批任志強的「大合唱」,使事件進一步發酵。

文章說,關閉任志強等人的微博,「不等於要高調關閉,高調關閉很容易讓原來不注意、不關心這種新聞的人突然有一種管控驟然升高的感覺。」大陸個人崇拜塑造過程中,實際上有很多魚龍混雜的因素,「但官方對於這些魚龍混雜的因素不予清理,這些因素就會和「央視姓黨」等其他事件結合起來,被全面解讀成政治形勢急劇左轉的信號。」

經濟不好,社會心理本來就很焦慮。

又比如人民幣匯率,中國經濟基本面再差,也比其他國家好吧。一個經濟基本面比別人好,經常項目還處在順差的國家,怎麼就會貶值預期越來越大呢。

這一切都會傳導給中產階層,傳導給市場人士。

事件一個接一個地襲來的時候,對不確定性的焦慮就會轉化成對未來的悲觀預期,成為壓倒中產情緒的稻草。某件壞事會不會發生,不再是從理性角度進行討論的對象,大家會覺得,這社會已經沒有甚麼確定性的事情了,壞事發生很可能,很正常,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這一點,在最近陸媒的報導中,也有提及。

3月14日,大陸親習近平陣營的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撰文表示,在所謂「重慶現象」的鼓動下,有些地方官員利用手中權力,先羅織罪名將企業家甚或其家庭成員投入牢獄,然後對民營企業資產及個人合法財產下手,以沒收充公之名,行大肆鯨吞之實。如此黑暗一頁已經翻過。但是,增強企業家的安全感,留住這一份市場經濟中最為稀缺的人力資源,使其放手發揮才幹,仍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頭等課題。

中共政局走向的不確定性、經濟的下行,令中產階級極度的不安。(Getty Immage)

分析:解體中共 資金會重新回到公平環境中

3月14日,一篇署名吳向宏的分析文章《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是無解的》出現在網絡。吳向宏現為某跨境投資顧問公司創始合夥人。

吳向宏認為,市場經濟的背後不能有超級權力。同時他也認為「法治創造信用」。

文章說:「市場經濟的基礎是平等交換,沒有人權你憑甚麼跟我平等交換?我身高力大直接搶不就完了?我爸是大官,你的產品我直接拿了不就完了?」

文章舉例說:「只有當國王不能隨意沒收你們家的財產的時候,他不得不跟你買才有市場經濟。如果這個市場上存在一個超級權力,不僅僅超級權力本身不會和你公平交易,所有市場上的人也都會扭曲。如果國王可以隨意沒收別人財產,我為甚麼要辛辛苦苦在市場上掙錢?不如天天拍國王馬屁,國王一高興,看誰不順眼,那個人是壞蛋漢奸,給他抓起來財產沒收全給我。這比幹甚麼都來錢快。所以如果沒有人權,市場經濟的秩序就會遭到嚴重破壞,人們就會喜歡依附於權力去發財,而不是通過公平競爭。」

文章還分析說:「只有平等交易還不夠,咱倆是平等的,平等地互相騙那也不行。今天你騙我一筆明天我騙你一筆,交易成本會十分高昂,信用會僅僅限於互相信賴的熟人圈。怎麼擴大信用的範圍?完全靠良心不行,必須有法治。」

「好多中國人搞不明白為甚麼我們國家的金融體系發達不了,其實根子就是缺乏法治。比如說股市,你沒有法治,上市公司隨便編個假的理由把你的錢全圈走了,最後只罰他五十萬人民幣。這樣的老闆不給他抓起來槍斃幾個你這個股市怎麼可能好呢?沒有基本的法治不可能有一個正常的金融體系。」

時事評論員石久天表示,這篇文章說明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中共實際是中國大陸最大的超級權力。打著「堅持黨的領導」的幌子,中共可以直接干涉任何經濟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尤其在經濟已經下行的情況下,面對中共這個超級權力,面對這個隨時可以抓人、沒收人家財產的體制,大陸中產階層和富豪階層,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是不願意把錢留在國內的。

石久天還說,只有解散中共,徹底打破這個腐爛的體制,回到一個更為公平的環境中來,外流的資金才會回到中國,畢竟這裡有著中國人的根。

一個細節顯示網絡公司不得不攀附中共的心理

3月16日,李克強舉行中共兩會總理記者會。第12個提問的是《中國日報》的記者。這名記者提問中不但提及《中國日報》和今日頭條,而且配合提問的同時,記者手上還拿著一個小牌子,左邊寫著《中國日報》,右邊寫著今日頭條,還有紅色的logo。

網絡有人對此評論說,這一兩年,我接觸過多家網絡公司的老總,不管公司規模大小,上到BAT,下到小公司,他們普遍都有一種焦灼感,一種恐慌。慌甚麼呢?就是擔心不知道甚麼時候被打壓。

雖然公司發展的挺好,但是危機感隨時存在。這種危機感不是來自同行的競爭,而更多是來自政治層面的。就如同老話說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說的就是他們的普遍心理。

所以,在這樣的焦灼恐慌感之下,他們特別想得到官方的認可。

怎樣才叫官方認可呢?除了相關部門的點頭,那就是時不時地在央媒上露個臉,最不濟哪怕是點個名字,這樣他們也就放心很多。

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種狀況,今日頭條破天荒地公關到了總理記者會,在記者會上,當著總理和一眾媒體的面,露了個大臉,這是多大一顆「定心丸」呀,今日頭條為此付出多少人力財力都絕對值得。

石久天認為,這實際是反應了中共作為一個超級權力的存在,已經干擾到了整個市場的心理。

分析:抓捕江澤民 習近平可展示中國走向法治的決心

另一個凝聚信心的辦法是法治。

3月11日,胡舒立撰文《尊法治方能振經濟》。文章說,對於經濟正艱難轉型的中國來說,法治是營造和維護良好市場秩序的龍骨,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無疑,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

習近平在今年兩會參加黑龍江代表團討論時稱「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於發展」,並表示「法治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

「兩會」後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在答問中說: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應該是道德經濟。

時事評論員石久天說,現在當局的一個選擇是抓捕中國最大的貪腐分子、「中國腐敗總教練」江澤民。江澤民現在正在中國大陸遭到超過20萬人的控告。抓了江澤民,所有中國人就會相信,當局真的決心讓中國社會從此走向法治社會。同時,也可以對所有消極怠工的官員予以震懾。

石久天說,如果說中國社會現在最缺失的就是信心的話,那此舉就是讓中產階層也好,官員也好,社會也好,信心恢復的開始。

李克強「信心」說的背後

3月16日上午,歷時兩個小時的總理記者會結束後,李克強一邊往會場外走一邊向記者招手,此時,《華夏時報》記者大聲問道:「總理,您對股市有信心嗎?」由於現場嘈雜,李克強並沒有聽清問話。當記者問出第二遍後,李克強停下來,笑著說:「只要你有信心,我就有信心。」

溫家寶曾說過,「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石久天說,3月27日,中紀委刊文《經濟背後是人心向背這個最大的政治》,文章裡面自己承認「信心來自於信任,對執政黨的信任」。假如民眾都不想要中共了,老百姓都想讓江澤民進監獄,那麼這個信心就只能來自於大變局之中。#

責任編輯:林銳

相關新聞
傳江澤民成習近平要打「大老虎」的最終目標
「逮捕周永康」關鍵時刻 美國再援手習近平
2013年王岐山很忙 3.7萬官員很慌
關於尉健行的打油詩流傳 習近平不願「擊鼓傳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