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降落

國際學生寄宿家庭經驗談

曾暄敏

人氣 130

文│曾暄敏

近日中國小留學生議題沸沸揚揚,根據CSIET(The Council on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ravel)的數據統計,美國國際學生持有F1簽證的人數,由2009年的14,220人增加到2014年的83,266。

留學生校外生活管理問題頻傳,這些「降落傘」孩子所產生的社會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重視。究竟要如何幫助這些在異國留學的降落傘孩子們完美降落?找到合適的寄宿家庭,建立良好的寄宿家庭經驗是關鍵。

放下「好萊塢」電影式的家庭幻想

很多國際學生的家長與學生對於寄宿家庭期望是不務實的。一般家長從市面中介機構的宣傳文案中,都會認為孩子應該會住進「金髮碧眼」的白人家庭、豪華的家庭洋房,過著像「好萊塢」影片中的居家生活,諸如爸爸是醫生律師,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等觀念,可能得通通放下。

事實上,大多數會參與「收費制」的寄宿家庭一般都是正當職業,有責任有愛心的美國中產階級。他們願意參與國際學生寄宿項目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因為期待文化交流的機會以及貼補一些生活的開銷。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家長是很難找到自己「想像」中匹配的寄宿家庭。

大多數會參與「收費制」的寄宿家庭一般都是正當職業,有責任有愛心的美國中產階級。(shutterstock)

別把自己當「老闆」

部分家長或學生有個觀念──「我付錢了,我是客人,寄宿家庭就應該為我服務」。

根據目前市場上寄宿家庭每月的收費,食材、油資不算,如果真要把寄宿家庭當雇員,只能以最低薪資每小時10元來計。這筆費用遠遠比不上寄宿家庭的付出,除了孩子每日在學校的7-8小時,剩下的時間都是寄宿家庭的責任範圍。更不要說寄宿家庭還要肩負照顧孩子各種心理與身體狀況,學校家長會、交通接送以及煮飯整理家務等等一大堆瑣瑣碎碎的勞動工作。

所以,絕不要認為自己所付的寄宿家庭費用可以讓你成為寄宿家庭的「Boss」;不要用「金錢給付」的對價關係來期待寄宿家庭的服務,一般而言,當寄宿家庭感受到你把他們當「員工」,你的孩子就免不了被趕出去的命運了!

孩子,動手做「家務」吧!

不要期待寄宿家庭能像中國媽媽一樣照顧孩子。當寄宿家庭說:「我會把你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時」,代表你的孩子必須獨立自處。

大多數美國家庭是在很早就培養孩子生活獨立的。7歲孩子會自己準備學校午餐,整理房間,中學孩子會使用洗衣機,所有家庭成員都要幫忙做家事,有些孩子還要除草,剷雪,修車子,有時還要當保母……。

大多數美國家庭所有家庭成員都要幫忙做家事。(shutterstock)

美國家庭的教育是希望孩子住在家中時,可以學會以後獨立生活的技能。而這些在中國家庭成長的孩子,只要專注學校工作,生活照料有人會做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住在美國家庭,學生會被期待要做家務,這是他們「把你孩子當他們孩子」的一個具體表現。
大多數美國家庭是在很早就培養孩子生活獨立的。(shutterstock)

我有一位客戶,9年級的學生在新英格蘭走讀學校,在短短一年內,換了3個寄宿家庭。原因是:第一個寄宿家庭沒有給孩子準備「熱騰騰的早餐」以及有時起床都比孩子晚;第二個家庭是常常參加教會活動,家裡總是熱熱鬧鬧有一群朋友來家裡聚會,孩子無法專心讀書;第三個家庭是餐飲不習慣,都是墨西哥餐,家務太多,把孩子當家傭。

最後是媽媽搬到美國來跟孩子一起住,才解決了住的問題。但是,不可能每一個家長都可以放下手邊工作來陪孩子;另外,即使可以來陪孩子,由於語言的限制,家長可以做的就是做好吃的飯菜以及交通接送,對孩子適應美國文化以及獨立性的培養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餐餐漢堡行不行?

中國家長最清楚自己孩子的生活習慣;哪些習慣是一定要入境隨俗的,哪些習慣是需要寄宿家庭提前知道,並願意配合的;同樣的,寄宿家庭也需要仔細地列出那些是寄宿家庭希望孩子配合與融入的,那些是家庭禁忌等等……。這些家長與寄宿家庭提前得溝通清楚。

舉例來說:中國家長常說:「我孩子什麼都吃,配合寄宿家庭吃就好」;然而,天天吃披薩、漢堡與冷三明治,亞洲孩子肯定是不適應的。

所以,家長應該表達清楚,可以說,大部份時間跟著寄宿家庭吃,但是如果每週有兩餐是亞洲食物或是熱的菜餚;或是請寄宿家庭週末可以讓孩子點中國餐可以額外加費用等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寄宿家庭更了解怎樣照顧國際學生。

家長應該表達清楚,在飲食上如何可以幫助寄宿家庭更了解怎樣照顧國際學生。(shutterstock)

交朋友的心對待寄宿家庭

參加課外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寄宿家庭費用,包括住、餐飲以及學校上下學接送。如果孩子期望參加課外活動,會增加寄宿家庭的交通接送時間以及費用,這時家長也應與寄宿家庭協商可不可以增加接送,貼補合理的費用。

若寄宿家庭無法接送時,家長可請寄宿家庭或是與學校討論共乘Carpool或是請其他學生家長接送的可能方案……。儘量地解決孩子想積極參加學校課外活動以及義工服務的交通需求。

通訊科技日新月異,WeChat、Skype等通訊發達,讓孩子幫寄宿家庭裝上WeChat或Skype,讓家長直接與寄宿家庭聯絡。

不要太擔心英語的問題,也不要太過度依賴第三方(無論是親戚朋友或中介),成功的寄宿家庭經驗,還是要中美家庭建立新的友誼關係。「交朋友」就是真心與誠心,語言不是最大的障礙。

舉個例子,媽媽可以在網上找一些英文版的食譜分享給孩子與寄宿家庭;這樣寄宿家庭與孩子一起學著做中國菜;定時的請寄宿家庭發照片在WeChat上;雙方分享生活的點滴。用「交朋友」的心情來建立合作關係。

我看過太多例子,雙方家庭一直到孩子上大學都還繼續聯絡的。當然,遇到孩子與寄宿家庭有衝突時,還是需要專業的第三方來協調溝通。這時,就需要尋求專業的教育顧問協助。

別老想著換寄宿家庭

小留學生到美國後,因語言障礙,大多家長是由孩子處得知生活情況以及衝突的事由。

但孩子也是當事人,家長若只聽單方說法,很難具體知道究竟發生什麼。其實,發生問題時與遇到挫折時,正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與提升受挫力的機會。

我常建議學生,無論分配到怎樣的家庭,除非有安全性的考量,堅持第一個學期不換寄宿家庭;把寄宿家庭的父母當成是生活學科的老師,把跟他們的相處當作是一門「功課」,練習發掘問題、理性溝通,最後妥善解決問題。來美國讀書受教育的機會,不僅僅是在校園內,校園外的生活更有許多可以經歷與學習的點點滴滴。將孩子的心理期待預備得更務實,受挫力培養得更強大,我相信這也是家長送小留學生來美國讀書的目的之一。

讓孩子在「寄宿家庭相處」的這門學科上也拿一個精采的A+。

【編按】筆者曾暄敏為資深國際教育服務工作者,可致信info@worldstarsedu.com免費索取「建立孩子在寄宿家庭生活的溝通管理表」。

責任編輯:古雲

相關新聞
寄宿家庭  應該注意甚麼?
中國小留學生就讀美國高中 人數5年增百倍
家庭體驗  台灣南投學生赴美交流
中國小留學生在美寄宿家庭受虐引調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