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10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秉開編譯報導)天文學家首次觀察到外形類似螺旋星系的恆星,希望藉此天文現象探索行星的形成機理,並可能修改當前的行星形成理論。
該研究負責人、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Radio Astronomy )的天文學家勞拉•佩雷斯(Laura Pérez)說:「我們這是第一次在新生恆星周圍的氣體塵埃雲中,觀測到螺旋臂的結構。」
該新生恆星名為Elias 2-27,位於蛇夫星座(Ophiuchus),距離地球450光年。
Elias 2-27僅有100萬年的歷史,其質量約為太陽的一半。
科學家使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LMA),發現Elias 2-27周圍存在一個扁平塵埃盤,盤的直徑大小相當於海王星繞行太陽的軌道,達到45億公里;而且Elias 2-27有兩個長長的螺旋臂,從恆星處算起的螺旋臂長度可達62億公里。
佩雷斯表示,這項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佩雷斯解釋:「而此次觀測竟然在行星這樣(微小的)物理尺度上見到同樣(螺旋臂)現象,(這個尺度)與星系相比實在是太小太小。」
據《宇宙》網站(space.com)近日報導,以前天文學家在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s)的末期觀測到恆星周圍出現螺旋臂結構,這個時期行星已經形成。
而這項研究首次發現在恆星的新生時期,其周圍即出現向空間中延伸十分遙遠距離的螺旋臂,而這個時期似乎不會有行星形成,因此這是目前行星形成理論解釋不了的天文現象。
佩雷斯形容,此項觀察所見是「第一次顯示和目前標準行星形成理論所構想的不同景象。」
她表示,Elias 2-27的螺旋臂首次顯示與理論描述不同的行星形成過程,也許會找到揭開更多天文謎團的途徑。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