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局焦點:拿什麼拯救你 「Made in China」?

作者:識局小分隊(識局智庫微信公共帳號zhijuzk)

人氣 490
標籤:

【大紀元2016年01月06日訊】與中國互聯網企業的風光無限相比,中國製造業的四面楚歌,可能是2015年中國產業經濟這枚硬幣的真實兩面。

「換成幾年前,誰能想到進口商品這麼便宜?」識局君的一位朋友說。他近期在位於上海南京西路上的「OLD NAVY」服裝商場買了兩件毛衣外加一根皮帶,商家打了七折,加起來不到300元,相當高的性價比。

翻開衣服標籤一看,沒有一件是「Made in China」,一件產於巴基斯坦,一件產於越南。朋友沒想到,小時候高不可攀的進口商品,在家門口賣出了白菜價。這家來自美國的快消商場,從產地來說,確實一大部分服裝都是「進口貨」。

電商衝擊下的很多百貨商場生意慘澹。南京西路上寸土寸金,這些主營大眾款式商品的商場之所以還能有利可圖,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商品的成本優勢。有報告指出,如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製造」的廉價一樣,如今一件產於東南亞或南亞的牛仔褲或毛衣的成本,甚至可能不到在中國生產成本的一半。愛迪達已經關閉了在中國的工廠。換句話說,中國消費者在國內買到的阿迪的衣帽鞋庫,已經是清一色的「進口貨」。

「價廉」的領域已經全面失守,「價高」的陣地還是沾不上邊。眾所周知的日本馬桶蓋、澳洲奶粉、德國餐具等,都是中國消費者出國旅遊的搶購潮品。識局君一位朋友近期裝修房子,雖然錢包緊張,但仍是趕著雙十一買了德國雙立人的全套鍋鏟刀具。「我有一把德國產的削皮刀,用了六七年還像新的一樣;但我在淘寶上買的國產嬰兒剃頭刀,雖然80元的價格也算便宜,但用了三個月就充不進電了。」朋友說,「你說,我買什麼划算?」

土地和人工成本的飆升,資金成本的居高不下,電商的衝擊——很多「壓力山大」的傳統製造產業,正在節節敗退。更加糟糕的,這種敗退不是一兩次金融危機引起的偶發性事件,而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性問題。

「糖、酒……現在很多東西都是中國貴,甚至是全球最貴的。」2015年參與收購了西班牙某食品分銷商的一家中資企業的負責人私下這麼吐槽。

快消領域如此,上游產業也是類似。識局君瞭解到,一家國內鋼企的大佬近日在一個內部場合這樣感歎:「‘十三五’怎麼弄,說實話我們是沒有底的。如果該倒閉的企業不倒閉,過剩的產能遲遲不消化,這個行業的未來在哪裡,河對岸的情況怎麼樣,我們看不到。」

早幾年,鋼老大,在早十幾年,這是共和國長子型的產業,上述這家鋼企所在的地方政府,還以能邀請到企業高管參加地方會議為榮;而這幾年,當地方政府提出綠色發展、轉型發展,鋼企在地方受待見的程度也江河日下。

過去十年,中國每年大約有5,000萬噸的增長量,相當於日本整個年產量的一半。2015年前三個季度,鋼鐵產量出現下滑,這幾乎是中國鋼鐵產量30年以來的首次下滑。而價格方面,2014年11月底,中國鋼鐵價格為2,400元每噸,但2015年11月底,已跌到每噸1,550元,再想想巔峰鋼價曾到過每噸6,000元,無外乎這幾年連業內都一直自嘲「白菜價」。

中鋼協最新資料,2015年1—11月,全國重點統計鋼企實現銷售收入26,664億元,同比下降19.3%,虧損531.32億元。作為一個現實中明顯的投資拉動型產業,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鋼鐵業開始陷入虧損。龐大的產能之下,未來消費量卻存在明顯的下降趨勢。從高速增長到放緩或者負增長,不適應的不僅僅是鋼鐵業。

2015年底,作為三大央企之一的武鋼,傳出武鋼集團可能將裁員1.1萬人、武鋼股份計畫裁員6,196人的消息後,在社會炸了鍋。「幸福武鋼」闢謠,稱只是「人力資源優化」(一度成為新熱詞)。而繼華為一級供應商福昌倒閉之後,投影行業明星公司雅圖數位視訊技術有限公司又遭遇了被裁員工討薪的風波。

行業內人士說,類似的欠薪行為在製造行業內非常普遍,「現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準時發薪的企業,只有30%左右」。(個人評估,非權威資料)

很多中國製造業企業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產能嚴重過剩、企業盈利困難、創新轉型能力不足。沿海地區不少外企的撤離、東北地區經濟的整體「塌陷」,鋼鐵等行業深陷的「泥潭」,國際市場貿易規則的重新修訂……可以說在2015年裡,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困局,正裹挾著數年來沉積的疑難雜症,向「Made in China」圍攏。(有刪節)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美東南隨筆】中國製造業已經和必然被邊緣化
德媒:巴黎恐怖分子武器包含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業PMI指數下降到三年最低
沃爾瑪採購中國商品 美國40萬工作消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