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1月19日訊】據中新網湘潭7月11日報導:2014年7月10日下午5時許,湖南湘潭市雨湖區響塘鄉金橋村「樂樂旺幼兒園」所屬園車,在送幼兒回家途中,途徑湘潭市交界的長沙市岳麓區幹子村時,翻入水庫。此事故共致11人遇難,包括8名幼兒和3位成人。事故發生地位於一山坳中,需經過一段長約2公里的水泥村路,再徒步行走一條小山路方可進入。事故發生後,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市有關領導立即趕赴現場指揮救援。目前,事故勘察、善後處置工作仍在進行。多位遇難者家屬和村民反映,涉事幼兒園的校車平時就經常超載運行。
近年來發生的多起校車事故,大多禍起民辦幼兒園。2012年12月24日,江西貴溪發生的校車事故至今令人心痛,一輛7座面包車載著15個孩子和1名教師翻進水塘,造成11名兒童不幸遇難。涉事的「春蕾幼兒園」多年來一直無證經營,是典型的「黑」幼兒園。貴溪教育局負責人透露,像這樣未經審批、無證經營的鄉鎮「黑」幼兒園在貴溪至少還有20多所。
既然這些民辦的農村幼兒園條件不達標,安全隱患大,為什麼沒有被整治、查處、取締,反而多年一直「黑」著、而且成了農村學前教育的「主力軍」?根本原因在於,當地政府對學前教育特別是農村學前教育投入不足,公辦幼兒園、托兒所少得可憐,而許多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需要託管、保育,對學前教育需求旺盛。地方政府在難以解決農村入托難的情況下,對大批「黑」幼兒園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其「自然生長、自生自滅」。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許多山村遠離鄉鎮中心。由於不能住宿,面對離家幾十里、甚至上百里的鄉鎮中心幼兒園,山村孩子和家長只能望而卻步。
據2012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記者魏本貌從江西貴溪市「春蕾幼兒園」的兒童家長哪裡瞭解到:兩天前(12月24日事故發生日早晨8點左右),11個可愛的兒童就是在這裡不幸罹難。11個遇難的孩子中有8位都是留守兒童,而在童家村,留守兒童佔孩子的絕大多數。魏本貌記者問:只剩孩子在家,孩子父母出去打工,這種情況在村子裡多不多?彭大媽回答:多得很。都是父母在外面打工,家裡就是奶奶把孩子帶大。在出事前,每天早上的七點半和八點鐘,爺爺奶奶們就會把孩子帶到村口,送上「春蕾」幼兒園的面包車。原本只容六七人乘坐的小面包車卻被塞進去十幾個甚至20個孩子。家長們並沒有特別在意。遇難兒童家長童冬華回答:那個車子裡人確實裝了很多,有的都是裝20多個,那是嚴重的超載。好像從去年還是前年開始,就一直都是這樣接來接去的。做父母的肯定有一點擔心,但沒出什麼問題也就不太在意,沒想到會出這麼大的事兒。這樣的情形持續了近三年,村民們介紹說,在村子周邊其實有一所幼兒園,但旁邊建有化工廠,他們不敢把孩子送到那兒。村民童大叔說:「這個化工廠是有毒氣的化工廠,離幼兒園只有50米,這對小孩有毒,所以不願意把小孩放到這裡。我們小孩本來應該在這裡,不應該在春蕾幼兒園,但化工廠有毒,沒辦法。」貴溪教育局一位負責人坦陳,「在學前教育體系中,農村的學前教育尤其是難點。」從資源總量到辦園質量,從師資數量到投入力量,農村學前教育仍然處於嚴重不足甚至「飢渴」的狀態。許多地方農村民辦幼兒園的辦學水平、食宿條件、教師數量、整體素質等都存在突出的問題。
為什麼農村學前教育長期投入不足?癥結就在於一些地方政府對學前教育的輕視、漠視、忽視。在一些地方官員眼裡,學前教育是「娃娃的事」、是「小不點兒」的事,投了錢也顯不出明顯的政績。與這種錯誤的觀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把學前教育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強調:「兒童早期教育與保育,是從投資中獲益最多的教育階段」;聯合國兒童問題特別會議指出:當今在世界範圍內,沒有任何一個問題比全球兒童的未來更緊迫、更具代表性。近日發佈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農村90%以上的幼兒園是民辦的,公辦幼兒園不到10%。所謂民辦幼兒園,其實大多是未註冊、沒戶口、辦學條件和質量都不達標的「黑」幼兒園。在當下的農村落後的村子,十七八個孩子擠在一個家庭作坊式幼兒園裡比比皆是,令人對兒童的安全深感不安。
雖然國務院對發展學前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雖然許多地方制定了「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但是,解決我國農村學前教育困境形勢依然嚴峻,加大投入的任務依然艱巨,決不可等閒視之。農村幼兒園,還要「黑」多久?百姓渴望在「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時代課題中獲得答案。
因此,農村學前教育亟待加大投入,農村「黑」幼兒園亟待整治,還老百姓子女讀書一個安寧的環境。
責任編輯: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