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區的社團活動中,我的任務是協助新手A。素不相識、又全然陌生,行前,我們在電話中討論工作細節。沒想到,雙方的基點天差地別、截然不同,有如理性與感性的兩個代言人在對話……
商議過程中發現:學理工操作機器的A和唸文史處理人事的我,思考的理路,是多麼的涇渭分明、大相逕庭呀!一開始,他提出疑問:為何要準備這麼多東西?是否做虛工,未達實效?還有,務必做到精準、確定,不容差池!
世事紛雜、狀況百出,哪能有十足的把握?我不解A何以有這樣的困惑。待一一解說之後,他的態度開始軟化,不再繞著那幾個問題打轉。我鬆了一口氣,也終於明白──理性與感性的一隅之見,皆失之偏頗,若固守立場、一意孤行,那麼,對話就無法繼續……
緊接著,靈機一動,以「墨菲定律」(Murphy’s Law)來佐證我那「未雨綢繆」、 「有備無患」的想法:「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任何一個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就不能夠假設它不會發生。之後,A停止質疑,觸及工作內容和程序上。
透過此事,我看到「理性」的嚴格,斬釘截鐵、絕不含糊;也見識到它的穩健,實事求是、按部就班。而「感性」呈現的是平易近人、綽有餘裕;卻也容易流於大而化之、有失精確。因此,理性與感性兼具,既冷靜又溫暖、堅定又富彈性,是最理想的典型。
另外,更進一步體察到:這次能夠消弭彼此之間的分歧,不是因為哪一個法則、定律;也無關哪一番至理、名言;而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孜孜不息、全力以赴,讓活動圓滿、順利的完成。@
責任編輯:方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