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9月25日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又是一年中秋節,遙想幾百年前的中國人,承恩傳統,信神禮佛,八月十五,中秋祭月,月夕當晚,皓月升空,菊花吐蕊,桂花飄香,屏風前的八仙桌上,供著香鬆柔膩的酥皮月餅,上面的圖案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吉祥花樣,周圍還擺著西瓜、石榴、紅棗、柚子、糯米圓餅等水果糕點及鮮花,作為祭拜月神太陰星君的供品。闔家舉行祭月儀式後,大家團團圓圓圍坐在一起,切月餅,吃瓜果,飲桂花酒,賞月敘談,其樂融融。月色下,孩子們佩帶著繡有玉兔靈芝的應節荷包,點著燈籠賞玩嬉戲。那時的中秋節,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大洋彼岸堪培拉的月色依然皎潔明亮,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舉頭留意這片美好的月光,望月懷遠,思古傷今,或素月近人,望斷天涯呢?千里皓月,莫辜負這眸明月的深情凝望,有多少風雲傳奇、人情世事,她已望盡,想傾吐給您呢!
中秋祭月,是中國的古老習俗,據《禮記•祭法》中記載:「夜明,祭月也」,在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動,古人舉行祭月典禮來表達對天地神明的敬奉。
在古人眼裡,再豐盛的佳餚,首先是要敬天敬神,然後敬祖,之後敬長,最後才是大家快樂分享。也就是說,快樂是第二位的,感恩才是第一位的。人們春祈秋報,祭月拜天,實際上就是一種感恩。只有懷著謙卑感恩的心,才可以得到天地神明的護佑。
中秋節在唐代時已成為固定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祭月拜月漸成規模,各種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唐明皇賞月已成慣例,他還下令在太液池西岸築一百尺高臺,專作賞月之用。《開元遺事》記載:「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
唐明皇遊月宮的神話傳說也流傳至今。據柳宗元《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中記載,開元六年,即西元718年中秋之夜,唐明皇和申天師、道士鴻都客一起上天。藉由申天師作術,三人乘雲在月宮中遊覽。他們經過一個大門,飛過五色彩光的宮殿,往來無定,只覺得寒氣逼人,露水沾濕了衣袖。不久,看見一座大宮府,精光奪目,匾上寫著「廣寒清虛之府」六個大字。門前有兵衛看守,他們的佩刀發出燦爛的光芒,望之如凝雪。三人被兵衛阻擋下來,無法進入廣寒宮。於是申天師引導唐明皇再度飛起來,唐明皇躍身如在煙霧中。往下一看,發現王城很宏偉,而且清香靄鬱,下面的廣寒宮,猶如萬里琉璃田,其間見有來來往往的仙人道士,乘雲駕鶴。
不一會兒,他們再往前邁進一步,只覺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極寒不可進。下面有素娥十餘人,都穿著一襲白衣,駕著白鸞往來,她們在廣寒宮中的一棵大桂樹下翩翩起舞,空中還傳來嘈雜,卻很清麗的音樂聲。唐明皇素解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不久,申天師急著要回去,三個人下若旋風,唐明皇感到好像酒後做夢一樣,隔天晚上,唐明皇欲再求往,天師笑謝不允。最後,唐明皇得仙樂而作《霓裳羽衣曲》,飄然有翔雲飛鶴之勢,自古到今,還沒有其它的音樂比得上《霓裳羽衣曲》的清麗。
唐明皇遊月宮由此成為千古佳話,月宮從此也被稱為「廣寒宮」。
華夏文明自古就是半神文化,尊天敬神是為核心。《尚書•堯典》稱:日、月、星辰為天宗,岱、河、海為地宗;天宗、地宗合為六宗。周代《祭法》載:「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木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因此被列入祭祀感恩對像。人們接受了上天的恩惠,由衷的產生敬畏和感恩,並也應傚法天地之道為人處世。
古時歷朝歷代的人們無不重視敬奉天地之神。史載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表達了古代君主對天地的崇敬感恩之心,對神明的敬畏感念之心。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圓潤澄澈的中秋明月,體現出傳統節日深厚的道德內涵,承傳著天人合一、敬天禮地、孝悌愛人的華夏文明。自古中秋月最明,而現在澳洲正值春天,在南半球的堪培拉過中秋節,您是否也別有一番特別的感受?
責任編輯: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