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9月18日訊】近日,四川省紀委首開先河,邀請當地包括四家中央駐川媒體、六家省級媒體、兩家新媒體在內的眾多主流媒體召開了一次「打開天窗說亮話」的懇談會。在會上,紀委書記王雁飛說「感覺媒體的思想還不夠開放」,「因為四個月了,批評報導一篇也沒見到」。同時,這位紀委書記也頗為誠懇的表示,希望媒體加強監督,「包括針對我們的隊伍,搞一些批評報導,沒有問題」,「主旋律不是說只大唱讚歌,批評報導有利於我們改進」。
面對紀委書記這番信誓旦旦的建言,或許我們更想知道,媒體接下來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四個月、甚至更久以來,一直沒有批評報導的他們,是否會在此次上級領導的鼓動下,一改往昔「大唱讚歌」的文風,針對「我們的隊伍」出批評性報導呢?要想預知未來,需要反思歷史。而要想重溫中國媒體的歷史發展軌跡,則必須先來探討一下它們所處的環境以及背景。
從媒體所具有的「輿論監督」的職能來看,它們在社會中的位置本該獨立於政治之外,代表民眾的眼睛和耳朵,來監督執政者在管理國家事務上的所作所為。當權力集團試圖要為自己的失政蒙上遮羞布時,媒體則該跳將出來,將其醜聞予以揭露、將真相予以呈現。然而,作為媒體最基本的這一職能,在中共治下很難實施。政治上的集權專制已然決定了,完全受其控制的媒體根本就不可能發出另一種聲音。
放眼如今大大小小的媒體,從主流到非主流,從平面媒體到數字媒體,有哪一家敢公然表示,自己不受中共宣傳部審查?縱然正義感與責任感在被喚醒,想要堅守「自由陣地」的媒體,也是「敢怒」不敢言,因為無力擺脫被「禁錮」的困境。事實上,這些難以「特立獨行」的媒體無形當中,都在自覺或不自覺、自願或不自願地扮演著中共喉舌的角色。
既然是中共的喉舌,媒體對中共政治的批評就舉步維艱,關鍵是媒體人不能說真話。2013年冬因說真話而被辭退的央視製片人王青雷,在離開了10餘年的工作崗位之後,才敢說那樣一段錐心刺骨的話:「過去的這兩週,是我們央視人恥辱的兩週,新聞準則被權力一再強姦」;「在這十年當中,我們希望報導、應該報導的選題,被一次次的駁回;我們希望發出的聲音、應該表達的態度,被一次次的夭折」。或許這就是包括編輯、記者、製片人在內的所有大陸媒體人幾乎每天都在遭遇、且無力擺脫的夢魘。
如王青雷所說,這些媒體從業者或許也嚐試過在揭露真相與明哲保身之間尋找折中的平衡點。「即使一些新聞我們做出了報導,但是往往在迴避問題的真正所在,只是在新聞的邊緣尋找被允許表達的那部份,向外界顯示我們關注了」,然而,他也認為,「我們距離新聞的本質、距離新聞的核心、距離新聞的理想已經越來越遠,我們是溫水裡的那只青蛙,已經沒有跳出來的勇氣和信念」。
不知這樣的勇氣和信念,四川那些參加懇談會的媒體是否曾經擁有過,又或者受到紀委領導的鼓勵之後能夠重新擁有?可以想像的是,這些在禁錮中習慣了「自律」的喉舌,如今想要轉變長久以來的觀念以及行為方式,或許還需要時間去調整和適應。至少他們在甘當第一口吃螃蟹的人之前,也會極為謹慎的小心觀望,究竟這種來自領導的「批評」指示,是否還有其它的深意?如果沒有人來保證他們在不小心說錯話之後,還能保住位置和飯碗,那麼他們的安全感就會時刻處於示警狀態?而毫無安全感可言的他們,又如何能底氣十足的袒露心聲、直言真相呢?
在這樣一個被政治捆綁的境遇下,媒體以及每一位媒體人的命運其實都掌握在上級領導的手中,他們說甚麼、做甚麼完全要看領導的臉色和意圖。所以,如果不能從制度上真正保障他們的言論自由和監督職能,這些媒體只能說「拜年的話」,或小罵大幫忙,哪敢真「批評」?想聽真話,看針砭時政的批評文章,不是這種下達命令的會議形式,告知他們可以批評,而是從真正意義上放開言論、還民自由。只要領導能夠接納批評,大家就自然而然的敢表達自己的聲音了。
責任編輯: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