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8月07日訊】位於北京中心的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不僅為中國人所熟知,而且也是外國遊客來中國的必遊之地。有著500多年厚重歷史的天安門,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中國古人講「天人合一」,作為上天在人間代表的皇帝也要秉承天意行事,天安門對此也充分體現。天安門是明清皇城的正門,它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的名字是「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一方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之意;另一方面,它與其它皇城門「東安門、西安門、地安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一起,又寓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
在最初修建時,承天門只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1457年,牌樓毀於雷火,1465年重建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覆黃琉璃瓦,有五個門洞,通高33.7米的重簷歇山式城樓,充分體現了皇帝「九五之尊」的威嚴。
為甚麼說皇帝是「九五之尊」呢?根據中國的陰陽學說,古代的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陽數有1、3、5、7、9,陰數有2、4、6、8。陽數又被稱作「天數」,陰數則被稱作「地數」。數字「5」和「9」分別是陽數、天數中最中間和最高的數字,而皇帝作為天帝在人間的代表,也處於最中間和最高的位置,因此皇帝被視為「九五之尊」。
因此,身為皇城正門的承天門的「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也是皇帝威嚴的體現。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在逗留40日便被迫撤出,當晚「焚燬宮殿及九門城樓」,承天門再次被毀。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城樓,並將其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的重簷歇山式屋頂在等級上僅次於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的重簷廡殿頂,故宮中的太和門、保和殿等均為此種形式。天安門的五個門洞,中間的只有皇帝可以出入,其兩邊是宗室親王可以走的,再兩邊是三品以上官員才可以出入的。這都是古人重視「禮」的表現。
天安門前、後還各立有一對高達10米,重達20噸,漢白玉製成的華表。華表一般立在皇宮和陵寢前,三、四千年前就已出現。華表一般由底座、蟠龍柱,承露盤和其上的蹲獸組成。柱身多雕刻龍鳳等圖案,上部橫插著彫花的石板。承露盤上的小獸叫犼,是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喜歡望天,所以也叫「望天犼」或「朝天犼」。
天安門前華表上的犼頭朝南,所以叫做「望君歸」,即希望皇帝不要留戀外面的山水而廢棄朝政,應該及時回到宮中處理政務。天安門後的一對華表上的犼頭朝北,面向皇宮,叫做「望君出」,即希望皇帝不要整天在宮中行樂,要及時出宮體察民情。古人以此警示皇帝要勤於政務,體察民情。
此外,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石獅,東雄西雌,頭部歪向內側,似乎在守衛著皇帝的「御路」,體現了皇帝的尊貴和威嚴。
天安門城樓前還有外金水河,內金水河則在宮城內。這條河是從北京的西北方向被引過來的,按照陰陽五行學說,西屬金,北屬水,金生水,所以這條河命名為「金水河」。「背山面水」的建築格局常常被視為風水好。
在外金水河上有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被架起,中間一座最寬闊的稱「御路橋」,專為皇帝而設;「御路橋」兩側有宗室親王過往的「王公橋」;「王公橋」左右的「品級橋」是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的;上述五座橋與天安門五個門洞一一對應。而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兵士等只能走「公生橋」。「公生橋」架在太廟和社稷壇門前。此種設置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的「禮文化」。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皇帝頒詔之地,稱為「金鳳頒詔」。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來求馬到成功、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秋審」)、殿試公佈「三甲」(「金殿傳臚」)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當年,天安門城樓面對的天安門廣場曾是宮廷廣場,東、四、南三面用圍牆圍成一片普通百姓的禁地,面積並沒有今天這麼大。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相信無神論的中共拆除了周圍的城牆、和民宅,並修建了毛的陰宅、紀念碑等,還將毛像掛在天安門城樓上,亦由此破壞了北京核心區域的風水。而明清皇帝通過天安門向世人傳遞的「承天啟運、受命於天」、「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信息,還有多少人知曉?
責任編輯: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