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斌:漢服歸來(1)

人氣 545

【大紀元2015年08月14日訊】漢服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全世界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與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滿人的旗袍,藏族的藏袍一樣,漢民族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漢服。在歷史上,漢服是世界第一大服飾體系,因為漢民族有其章服之美,而稱為華,有其禮儀之大而稱為夏,固而稱漢民族為華夏民族。

漢服的特點就是規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服的款式有多種變化,但是漢服規制的特點一直沒有變化,就是說某個款式一旦成型,那麼這個款式的形制就定下來了,比如漢朝曲裾,唐朝齊胸襦裙,宋朝褙子,明朝馬面裙,款式確定後,其形制就不會再變,如果有變化,也只是在布料、色彩和某些裝飾方面的變化。

現在中國人日常穿著的時裝是西方服飾體系,時裝沒有規制這一說,強調的是個性與方便,與漢服是兩大服飾體系。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尋根的重要,一個人有祖宗,一個民族也有傳統。復興漢服是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代漢服分為常服和禮服,常服穿著方便,是人們日常生活平時穿的衣服,禮服寬幅大袖,是人們在禮儀場所穿著的衣服。我們現在提倡漢人穿漢服,一方面是民族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為漢服確實美麗、好看、適用。

漢服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不僅僅只是以服飾屬性而存在,更主要的是以文化屬性而存在。漢服一直與中國傳統禮儀、傳統生活與傳統習俗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今天復興漢服,更準確的講是復興漢服文化或者說是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漢服簡介

一、漢服的定義

漢服這個名詞是最初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就像胡人的傳統服飾稱為胡服,而漢人的傳統服飾也就相對的稱為漢服了。因此,漢服主要是指中國上古時期三皇五帝至明末(西元十七世紀中葉)以前,在這數千年中漢族人民所穿的漢族傳統服飾,都稱為漢服。

中國自古即有華夏、中華之稱。在中國各大族群中,漢族是最大的民族,又稱為「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所以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中華漢民族正是因為有華服之美,而稱為「華」,有禮儀之大而稱為「夏」,所以我們中華民族也簡稱為華夏民族。

漢服無論在文化藝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武術劍道、音樂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服飾。在歷史的承傳與發展過程中,漢服充分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更是純善純美的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重要象徵。

二、漢服的起源

很多人從古籍史書中所載推知,認為在遠古三皇五帝時期,先民以鳥獸毛皮為衣,進而用麻作布。相傳黃帝戰勝蚩尤後,上天為了獎勵黃帝,由蠶神變成一個小姑娘,將兩匝蠶絲綢獻給黃帝,黃帝見之大喜,並將蠶絲綢交給他的大臣伯余,命其製作成衣裳,沒過幾天,伯余就用蠶神獻給黃帝的絲綢製作成人類第一件衣裳,這就是最早的漢服。

再一個傳說是,黃帝的正妃嫘祖,與宮女們一起遊玩嵩山時,突然從天上飄下來一群天女,手裡拿著一匝匝絲綢,下來後,告訴嫘祖如何用絲綢製作衣裳,並且還教會了嫘祖養蠶與織布的方法。這就是最早衣裳來源的傳說,後來嫘祖將植桑育蠶的方法教給了百姓,並且教會了百姓織布作衣,這就是最早漢服的來源。

所以,黃帝時代服飾就已日漸形成,夏商之後,冠服制度逐步建立;西周時期,周禮制度形成,對衣冠禮制有明確的規定,冠服制度逐漸被歸入禮治範圍內,至漢代章服制度的形成,漢服與禮儀、朝政、習俗形成了嚴格的規章制度,至此漢服日臻完善,漢服制度也開始正式形成。(待續)

責任編輯:古言

相關新聞
神賜華彩 服德彰顯--詠漢服神韻
18日麗琦東西服裝秀 漢服壓軸
河南現「穿越」婚禮 新人著漢服循古制
新唐人《穿越時空互動大展》高雄登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