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7月31日訊】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傳統文化的美好。
我曾經問大學生傳統文化是甚麼?有個同學說是「之乎者也」,還用手捋著個鬍子。也就是說,許多人認為「之乎者也」就是傳統文化了,實際不是。給許多地方的老師培訓的時候我也常問:有誰知道黃帝的事跡?很少有人能說出來。這個問題非常非常重要,為甚麼呢?
一、剛健法天 玉琢成器
1. 傳統文化的美好
比如我站在這裡,我是講傳統文化的老師,問你知不知道黃帝的事跡?你說不知道,我們可以一笑了之。假如一個日本人或一個美國人問你黃帝有甚麼事跡的時候,你答不出來,他卻知道,還可以給你講一講,這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是不是恥辱,因為我們叫炎黃子孫,這問題不是太重要了嗎?
如果是炎黃子孫,對自己的祖先一點都不瞭解,那你怎麼是他的子孫呢?一個人不是孤立的,他是有來源的;一個民族也是有它文化的根才能是這個民族,沒有這個根,這個民族就沒有了,有也是名存實亡。三皇五帝,恰恰就是我們的祖先、我們傳統文化的源頭,我們不光要瞭解他們的事跡,而且要能夠理解,還要會講。
大家看過黃帝的像吧,他神聖威武,崇高正大。黃帝每一件事留給子孫的都是美好,我們舉一個簡單例子,我們知道我們是炎黃子孫,也就是說我們有炎帝的後代和黃帝的後代,可是我們現在坐在這裡,有沒有人會說:「我是黃帝的後代,你是炎帝的後代?我們不是一撥的,我們別在一起了。」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心裏有沒有這種分別?沒有!自黃帝開創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以來,「炎黃」兩個字就有無比的美好在裡邊,雖然你現在可能沒有感知到。什麼意思?我們中國古代,清朝也好、明朝也好,不管哪個朝代,我們沒有說這撥是黃帝的子孫,那撥是炎帝的子孫,這是不是就說明炎帝和黃帝在聯合的時候就融合的特別好,他的後代子孫才沒有分別。
咱們再舉個反面的例子,大家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咱們的兩個鄰居,在英國殖民統治的時候是一個國家,當殖民者撤出去之後,這一個國家分裂成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用咱們的話說是不是兄弟之國,本來是兩個兄弟,可是大家知道這兩個國家打的最熱鬧了,是不是這樣?這在全世界都有影響。而歷代的炎黃子孫,全都沒有因為兩撥而打!這就說明當時他們融合的是多麼的好。所以我們說,光是炎黃這麼個名字都能給我們帶來美好。當然黃帝還有很多很多事跡,今天重點不是講這個,我們在這裡先不多講了。但我們知道黃帝應該是非常重要了,如果說有一個日本的孩子給咱們大學生講黃帝的故事,我們會怎麼樣?就會慚愧。我對培訓的老師說,我不是質問大家,我問你,你可以不知道,為什麼啊?因為我們的爸爸媽媽沒有給我們講黃帝的故事,老師也沒有給我們講黃帝的故事,但是,如果多年以後,再有一個日本人問我們的孩子同樣的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孩子也回答不上來,那時候你就是爸爸媽媽,你該如何?
這就是傳統文化,這些美好我們應該傳承下來,這是真正精神的美好,而不是一些簡單的故事和知識。今天為甚麼強調這些呢?就是今天我們能不能用心和心來溝通,這是最重要的。我們祖先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文化,每個部份、每一點都融進了古聖先賢的美好祝福在裡面,而這份美好到今天慢慢的丟失的太多太多了。今天有緣在這裡學習傳統文化,我們就是要鼓勵大家的信心、堅定大家的決心,我們一起努力,找回本該就有的這份美好,享受這份美好,將來承傳和弘揚這份美好。
今天我們主要講《自強不息》。大家知道自強不息這個詞來源於《易經》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一個君子要學天的剛健,學習大地的厚載。我到每一個地方去講都不一樣,因為大家是大學生,正是立志的時候,年輕人要有志向。和我去給老師講不太一樣,社會是非常複雜的,工作了的人容易變得現實了,誰工資多,誰工資少,就會有這些問題的牽扯。而我說,我是抱著尊敬大家的態度來講傳統文化的,我尊敬在座的每一個人,我是把大家當君子來講的。
大家知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給小人講,就要講怎麼怎麼可以得到更多的好處;而給君子講,我就要講怎麼怎麼做的對,甚麼應該做。因此我把大家每一個人都當君子,甚至更偉大的生命,大家知道《三字經》裡有一句話叫做「三才者,天地人」,天多高遠、多廣博!地多廣大、多厚實!當我們把人放在與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這就是強調人的偉大。為甚麼不說「天地兔子」呢?也就說動物它是達不到人的狀態,而人卻可以和天地並立在一起,所以人是非常非常偉大的。
我們離聖賢比較遠了,端午節吃粽子,我也問過參加培訓的老師:你們知道屈原為甚麼自殺嗎?我們為甚麼要紀念一個自殺的人?有的園長很實在的說:別說老師了,我也不知道。當那個老師給孩子講端午節的時候,嘴裡說著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心裏卻在納悶:屈原怎麼就自殺了呢?自殺了還那麼隆重、長遠的紀念他,為甚麼呢?我們能理解現代人對聖賢的不理解,就是因為現代的人離聖賢的心太遠了。今天我們希望帶著大家更多的去結識聖賢,瞭解過去的聖賢是怎麼做的,他們為甚麼那樣做,跟他們的心有一個幸福的真誠溝通。
我們學校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學以致用,明德貴和,止於至善。」有沒有老師、領導給我們講過校訓?沒有沒關係,我可以簡單地給大家講一講。實際上我們作為一所大學也好,作為一個班級也好,我們大家應該有一種認同感,一種歸屬感。將來我們到一個公司、一個單位,我們應該盡自己的力量使這個團體更好。這種歸屬感,比如這個校訓,我覺得非常好,我想將來開學的時候就應該由我們的校長或是老師給新入學的同學講一講。
我們是經貿學校,經貿簡單說就是做買賣,做生意。做買賣有做買賣的規則,我給大家講的表面上是學習,但也在告訴大家古代人是怎麼做生意的。大家看這個校訓,重在道德層面和品質層面,我就覺得它非常好。寫校訓的人和我們的校長是有胸懷的,也很有深度。我經常說我站在這裡講不是為了大家聽,是為了你將來站在任何一個地方的時候,你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那就是要有這樣的深度和厚度。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比如有一個人來咱們學校,你過去的同學也好,或外國人來參觀也好,你能不能用校訓給他講上一堂課,講上兩個小時,講一天?這裡的內涵非常博大、非常美好,希望通過這次講座,我們大家能夠對它有更多的理解。
2. 真正的學習
(1)古代的學習
首先,我們說一下學習。自強不息我們可以叫它修養篇,也可以叫它學習篇,就是怎麼樣學習?大家知道《三字經》裡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有學生說:人不學,不知道),哎,說「不知道」的同學是這個(伸大拇指),在三字經裡說「不知義」,這個「義」比「道」含義就低了,大家有空可以看看《學記》,一千多字,把教育的問題說的非常清楚,教學方法、教育目的和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都說的非常清楚。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書,如果你拿它來對照一下現在的教育,就會發現現在的教育問題非常多、非常大。就是說,剛才那位同學說的特別好,《學記》說的就是「人不學,不知道」!那麼我們就從「玉不琢,不成器」來說,我們知道每個人要經過吃許多的苦,才能夠琢成美玉。
大家都知道一塊玉,它就是一塊玉石,要想彫琢成佛像,或雕成一件非常有用的器物,他就需要一個工匠來彫琢。有這麼一個故事,人們從一座大山上採了一塊大石頭,分成兩半,一半用來雕刻了一尊大佛像,另一半用來做成佛像底下的登高的台階,就是佛像和台階用的材料是同一塊石頭。過了一些日子,這台階就感覺到特別不平衡,它就跟佛像說:「你看人家老是在你腳下拜你,可卻總是踩在我的頭上拜你,我們本是同一塊石頭,憑甚麼你那樣尊貴,我卻這般低賤呢?」台階很不平衡。這個佛像就說:「我們是同樣的石頭,你經過簡單的這麼幾刀,而我呢,卻經歷了千刀萬剮!」所以我們看要想成為佛像,得經過不斷的切、磋、琢、磨,它吃了非同一般的很多很多的苦,才成為大器和美器的,這就叫:玉不琢,不成器。
我給大家首先講講「學習」,人們平時經常說學習:小朋友學習,教師學習,業務學習、政治學習,我們現在說的「學習」已經成為一個詞了,我們現在很多詞都變成一個固定的意思了。還有我們經常說的「知道不知道」,明天我們去頤和園玩,你知不知道啊?你回答知道或不知道,其實我們只回答「知」或「不知」就可以了。其實應該問你知不知,你只要回答「知」就可以了,不需要回答「知道」。這個「知道」,在古代是兩個詞,「知」和「道」,今天我們把它說成一個詞的時候,「道」的含義就沒有了,我們回答知道的時候就沒有「道」在裡邊,我們的回答就一個意思,就是「知」。那麼在古代「人不學,不知道」,這個「道」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大道,還有孔子講的為人之道。所以我們平時所說的「知道」,其實應該就用一個字「知」就完全表達清楚了,我們不一定真的知「道」。
庖丁解牛那是「道」,他達到游刃有餘那樣的境界才叫「道」。今天隨口一說的時候你真的知「道」嗎?我們說三皇那才叫知「道」,比如黃帝,他在荊山鑄了一個大鼎,當鼎鑄成的那天,天門大開,從天上下來一條黃龍來接他,他乘龍飛上天了,同時還有七十多人和他一起昇天,有的人還跑著追,有的人拽著龍的鬍鬚,後來掉下來了。
陝西有個黃陵縣,有黃帝的衣冠塚,他的墳是沒有屍首的,只有他的衣服,還有一個馭龍飛天的地方,現在有「橋山龍馭」石碑和龍馭閣。就是說黃帝是一個修道的人,他知「道」,最後得道了。大家今天隨隨便便經常說「知道」的時候,我們真的知「道」嗎?黃帝說知「道」,因為他修行,當然他也經歷過很多的痛苦、魔難。他曾經為天下百姓很勤奮、辛苦的工作過,卻弄得非常憔悴,身體非常不好;他於是改變自己的生活,吃最好的食物,玩最好的珍寶,住最好的宮殿,聽最好的音樂,放縱自己的慾望,但他同樣非常的不舒服,精神、身體同樣的不好。
後來黃帝曾經三次到崆峒山去拜師求道,回來後靜心修道,最後得道。作為帝王,黃帝的知「道」和他的得「道」,給天下帶來很大的益處。大家知道在那個時代沒有盜賊,風調雨順。現在我們把「風調雨順」當做一個詞了,風按人的想法刮,雨按人的想法下,莊稼需要雨的時候就下雨,不需要的時候就不下,晚上下,白天就乾了,走道還不受影響,莊稼還長了。這叫什麼?這叫風調雨順。那時候的老百姓多幸福啊!今天的雨它怎麼那麼不聽話啊?大家知道南方老發大水,北方卻乾旱的了不得。說水都跑到南方了,還不是這樣,有的地方它有時候天非常旱,大家說下雨吧,結果一下就下太多了,又澇了。它怎麼不順人的心、聽人的話呢?我們換一個角度,說天人合一,我們人自己有問題沒有呢?有問題,我們敬天、順天了嗎?這不就體現出「道」來了嗎?
我們說知「道」,知「道」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對自己、對周圍是非常有益處的,我們說的「道」是大道,今天許多人主要講孔子也就是儒家的做人之道。你要真是一個知「道」的人,你一定是一個非常幸福的人。你也失不了戀,即使你失戀了你也不痛苦。你也不會找不到工作,找工作也非常容易,因為你對人生的把握、對自我的把握非常好。你要是一個得「道」的人,你就太了不起了。你看我們中國人隨口說的話裡邊,「知道」這個詞,實際上就埋藏了很多很大的美好在裡邊。即使我們現在離道很遠了,但我們張口還說它,當我們提起它的時候,大家心裏邊是可以明白的。就是這個知道,我們學習、修養自己,第一步就要知道。
但是「人不學,不知道」,而今天的人學很多東西都是知識、技術、技巧。我們說真正的學習,古人的學和我們今天的學是有巨大差別的。今天的學,大家都是這麼上的,大家已經學的很多了,學了很多的知識。但是有的人學了也沒有找到幸福感,大學生有許多跳樓自殺的,有的人提起學習,心裏非常反感。問題出在哪?與他們自己有關,與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有關。
聖人孔子有這樣一句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甚麼意思呢?就是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修養自身、提升自己、淨化自己、使自己越來越美好。他說的「今天」可是兩千五百年前的時候,我們現在人認為的古代,今天來看就更清楚了,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是為了考一個好大學,是為了找一個好工作,是為了當官,這些都是給別人看的。所以「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當你為別人學的時候,為媽媽學的,為工作學的,就容易感覺非常的累,不是自己的意願。尤其我們現在這個青春年華,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我們為了淨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來學習真理,你就會感覺非常美好。再加上你學習的那些技術,這樣一定會成為一個生命裡散發光輝的人。
有一個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當了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長。每當一個新老師來到學校,他就會交給那位老師一封信,信中寫道:「親愛的老師,我是集中營的生還者,親眼看到人類所不應當見到的情景:毒氣室是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的,兒童被學有專長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看到了這一切,我懷疑教育究竟為了甚麼。我的請求是:請您幫助學生成長為有人性的人,我們的孩子只有在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價值。」
大家知道,現在核武器的數量可以毀滅地球很多次了,哪個國家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願意徹底銷毀,但是它威脅人類。過去要是有一個人拿著大棒子說「我要毀滅地球」,那不是狂言嘛,神經病啊。後來發明了炸彈、炸藥包,他拿著炸藥包就可以殺很多人,是不是?當今的原子彈一下殺死幾十萬人甚至更多。如果要有一個獨裁國家的一個邪惡獨裁者,它是敢於為了私利毀滅這個世界的,現代科學技術給他提供了這種可能。所以古人的智慧,德教為先,「首孝悌」,先注重人性的根本,然後才談的到「餘力學文」,就是掌握這個道德的方向,你掌握了正的方向你的技術才能有益於社會。
大家可能知道北京大學盧剛事件,盧剛在美國留學,因為認為論文評選不公,就槍殺了六個人,包括自己朝夕相處的專家老師和一名同學。大家想一想,他學的是什麼?還有一個女留學生,名牌大學畢業,到美國公費留學,還帶著丈夫去的,最後卻把丈夫給殺了,回國被抓起來了。大家想一想,他們考上名牌大學的時候,家裏人多高興啊。公費出國留學,更高興啊,可最終的結果卻是這樣血淋淋的。我們不說他個人的問題,而是說他受的這個教育,是不是這個教育有問題呢?再看古人育人的方向,起點、目標和重點都是跟現代不同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輕重次序是一門學問、一種智慧。
(2)學習的美好
我們現在的學習有沒有問題呢?古人的學習,他跟我們學的不一樣,哪不一樣?他學的主要內容就不一樣。大家看《弟子規》裡的一段話,這是《弟子規》裡第一段,也叫總敘,實際上是由孔子的話轉過來的,我們一起來讀一下,像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補一下課,大家一起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好,大家給自己鼓鼓掌。
我們說今天的學和古代的學是不一樣的,《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也就是孔子的教誨,後來清朝的李毓秀把它整理成文,中間還有朱熹的功勞。那麼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什麼意思呢?大家看,首先是要孝順,做人第一就要孝,咱們講厚德載物講了感恩。「悌」是弟弟的弟加一個豎心,「弟」和「悌」是通假字,弟加一個豎心就變得非常美好了,弟弟的心裏邊有哥哥,敬兄長,這就叫悌,當然哥哥的心裏也有弟弟,關心弟弟,這也是悌,你看中國的文化美好不美好?這裡首先是孝順、友愛兄弟;到長大了,做事要謹慎、認真,做人要誠實、守信;再到泛愛眾,愛的範圍就擴大到了愛所有的人,不光是我們學校的,不光是自己家鄉的,不光是自己國家的,而是愛全天下的人。大家想想,真的是泛愛眾,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打嗎?
「泛愛眾,而親仁」,非常重要,親近有仁德的人。你的老師道德水平高,你也就高,我們這裡強調是道德水平,今天有很多的教授也很差勁,過去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說傳道,而現在的老師傳道了嗎?大家知道中國政法大學有個老師被學生砍死了,砍死了老師,那個學生還很坦然,你想想,那老師教給學生的是什麼?真的是教這種美好嗎?要是真的傳道,那帶來的全是美好、祥和。
大家來看《弟子規》怎麼講的,它講一是孝、二是悌、三是謹、四是信、五泛愛眾、六親仁,大家看這裡有說學知識嗎?沒有,最後是孔子的原話:「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行,你做到了,然後有餘力你才能去學知識、技能。大家想想,這就是古人的智慧。他學的東西不一樣,如果今天我們學的是這個,首先孝順:「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當我們打架的時候,就是這方面學的不夠,你身體有一點傷你媽媽都擔心,那要進監獄了媽媽臉上多麼沒光啊?如果大家考慮這些,我們做事是不是就謹慎了。《弟子規》裡還講:「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現在的大學生,許多問題是不是都出在這裡邊,如果你對這些印象比較深,「泛愛眾」,還能打別人嗎?你能不好好學習嗎?你看要是違反這些做人之道的話,就會遇到許多不好的事情、很大的麻煩。
所以大家看的和學的東西非常重要,而古人的學和今天的學是有區別的,他主要是學做人的道理。咱們再說「習」,古代正體的習不這麼寫,「習」上邊一個羽毛的羽,下邊一個白字,就是小鳥白天練習飛翔,那麼我們人習什麼?我們學的時候是學做人的道理,那麼我們習就是做到。你學了做人的道理,就是美好的;當你做到的時候,這又是一種美好,所以學習過程是一種幸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裡的朋,過去志同道合才叫朋友,今天的酒肉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我們同學之間,比如說打架,一個人打架還沒那麼大膽呢?有時候湊在一起反而是損失,所以交甚麼樣的朋友非常重要。志同道合的道合,是在做人上,是在追求真正的真理上,這樣才是正直的好朋友。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人是親密的。但他不會搞一個小團體,過去叫結黨營私、朋比為奸,一小堆人攥在一起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就叫朋比為奸、結黨營私,這種不是真正的朋友。
這有一個故事,在戰國的時候有個人叫林回。有一次強盜來了,他抱起孩子跳窗戶就跑了,顧不得拿任何東西。他們家有一個玉璧,價值千金。他抱起孩子就跑,這個玉璧都沒顧上拿。後來有人就問他:你怎麼抱起孩子就跑,你怎麼不拿你的玉璧啊?林回就說:「我和玉璧的結合是利的結合,我和孩子的結合是義的結合,這種義的結合,當遇到患難的時候越加珍貴,越到困難、危險的時候我們就會越加親密。當人以利結合的時候,會因利而合,更會因利而分,越有困難、危險的時候就會分的越快、越大。」所以他甘於捨棄千金的玉璧,非常有道理。
大家知道如果你有一個寶貝還可能惹來禍呢,是不是?《紅樓夢》裡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家裏邊有稀世珍寶,到時候人家算計你還可能因此丟命呢,是不是?那是利的結合,必然不能長遠,所以古人非常智慧,看事看得很遠。我們說朋友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當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就像我們大家今天一起心靈真誠溝通的時候是超越金錢的,大家一塊喝杯茶也好,一起吃碗炸醬麵也好,比吃一頓大餐感覺還好、還印象深刻,這就是真朋友,這樣在一起就非常高興了、這樣的朋友越多越美好。孔子還說了一句話,就是更低的標準:「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慍就是不生氣、不發怒,人家不知道、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人家還罵了我一頓,有人就生氣了。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事,大家想想你能不能不生氣?那位同學說不可能不生氣。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當人生氣的時候人的身體就產生不好的東西,一種毒素,身體就會不舒服、導致生病,就是說實際上你生氣是對你自己身體不好。有的人就是小人,有的人就是君子,那麼這個小人,小人就要生氣,就是給他一塊糖他就高興,拿走一塊糖他就生氣,這不就是小孩嗎?我們大人有時候也一樣,多給我二百塊錢我就高興,少給我二百塊錢我就生氣,這就是小人!我們沒有看不起小人的意思,只是給大家講道理,小人有小人的樂趣,但也有他的痛苦、煩惱。但是孔子說的君子就不生氣,起碼我們知道做人是有境界的,就是我們可以選擇生氣,也可以選擇不生氣,選擇不生氣的人就是君子,這是孔子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也是君子嗎?但是更高的標準,不但不生氣,而且快樂。你遇到普通人煩惱的事,你不煩惱,你還特別快樂,你就是更高境界的君子。不生氣和樂一樣嗎?不一樣,樂就是不受外界影響,老那麼高興。
過去有這樣的故事:有個老人在西湖邊賣餛飩,小碗的餛飩五塊錢一碗,大碗的餛飩一塊錢一碗,餛飩材料、做工是一樣的。結果人們都來了買一塊錢一碗的大碗,大碗的都讓人給買走了,就剩小碗的了,又貴又少,五塊錢一小碗的就沒人買。實際是個老神仙在人間找徒弟,賜福給善良的人,那麼這個神仙看重的是什麼呢?他看重的不是利益,而是捨棄利益的人。也就是說,當你失去利益的時候你還能樂,這是君子,天一定佑這樣的善良人。
還有更高的境界,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說」就是喜悅的「悅」,和「樂」有一個區分,「樂」更多的表現在外,而「說」更多表現在內心,現在寫成豎心的「悅」,這個內心的美好,別人能不能強加給你呢?不能。樂,可以是別人把你逗樂了,但是內心的美好,不用依賴別人和藉助外力,只有你自己能夠感受。雖然別人不能給你,但也有一個好處,別人也不能把這份美好奪去。所以古代那些聖賢的真正追求的是內心美好,就是「悅」。
(3)切磋琢磨的真意
下面再說切、磋、琢、磨,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說一下學習。做人應該有一定的境界,《論語》第一篇《學而篇》裡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對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是師生的一段對話,非常有意思,大家能聽懂嗎?這個子貢,他說現在認識到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就說給老師聽:「貧窮的時候我不諂媚,富有的時候我也不驕慢,也不看不起窮人,怎麼樣?」他問老師何如?我做的好不好?他認識到一個理,實際他想說老師你看我做的好不好?孔子確實是一個聖人、好老師,非常善良、智慧,所以他的回答是:「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可也」什麼意思啊?就是可以,你這樣做挺好的,這不就是善意嗎?有這樣善意的人,我們就都願意接近他,我們願意接近愛生氣、愛發脾氣的人嗎?動不動就生氣的,我們並不願意接近這種人。我們願意接近經常快樂並給我們帶來快樂的人,所以我們說到這個的時候,你就應該知道什麼意思了,就是你應做一個快樂的人,你如果要做一個經常生氣的人,人家就不喜歡你。你作為一個快樂的人,並把快樂傳遞個別人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尊敬你、喜歡你,所以生活是美好的,你有事就會有很多人幫助你。
孔子就是這樣一個祥和的好老師。他說:「可以,但是……」大家知道「但是」是甚麼意思,就是你這樣還不夠。「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而樂,其實應該加一個「道」,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貧窮的時候我們依然保持內心的祥和與美好。富而好禮,我富有了我也尊敬別人。大家看,這種境界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一樣嗎?就像一個孩子跟你說:老師我不做一個壞人,好不好?當然了不是壞人也不錯,不是壞人就是好人嗎?不是,所以子貢等於說「老師,我不壞,好不好?」當然不壞也可以,但是不壞不叫做好。
所以孔子告訴他什麼叫好,「哦!」子貢明白了,子貢就說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切磋琢磨,現在都變成成語了。它是《詩經》裡的話,《詩經》非常美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他們倆在那聊天,怎麼忽然跑到《詩經》那兒去了。大家能理解什麼意思嗎?這個子貢是個好學生,他馬上就非常理解了,孔子講的是甚麼意思呢?他講的是「道」,做人的道理。《詩經》裡的這兩句話就是講的做人的道理。為甚麼叫詩經?叫一個詩字就可以了,為甚麼加一個「經」啊?就有「道」在裡邊。「切」甚麼意思?做佛像,先要切玉,就是切成大塊。大塊再接著加工叫「磋」,做玉有個過程,先切成大塊,再磋成大型。磋成大型之後幹甚麼呢?彫琢成像,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器皿。如果沒有切、磋、彫琢的過程,一塊天然的玉石就不能成為一個器皿。切是第一步,磋是第二步,雕是第三步,磨就是第四步了。大型做好了,那麼最後一步是甚麼,就是磨,只有經過打磨才能光亮、平滑、精美。
大家看做一件玉器,它要經過四步:切、磋、琢、磨,多不容易啊,那麼子貢是什麼意思呢?子貢是說:哦,謝謝老師,我明白了,原來我認為切就挺好的,可是還有磋啊,磋就更讓人喜愛,他的意思是我不但知道了切磋,那麼上邊還有更高、更美好的境界。子貢說了一個境界,他老師說了第二境界,子貢馬上就知道做人是有境界的,還有更高的境界。這就是「切磋琢磨」,只有磨完了之後才能更讓人喜愛,才能成為一件美器。當他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他當然就美好了,是不是這個道理啊!
大家想想,子貢這時候還有那種驕傲的心嗎?當他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的時候還覺得自己很不錯,以為自己做的很完美。「老師你看我很完美」,老師一說,自己知道了不但我現在不完美,將來到了很高的境界,在更高的境界看我還能更完美。這樣孔子就非常高興,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我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大家想想,在這之前,老師還不能教子貢《詩經》。教他也理解不了,這時候可以和他談詩了,因為他能夠「告諸往而知來者」,你已經能從我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了。就是舉一反三,或者是舉一反十,只有這個才能達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把握了「道」就把握了一切,這樣就可以談論《詩經》了,因為《詩經》裡是有美好的道理的。所以做人、學習是有不同境界的,我們就簡單地說了一下學習。
責任編輯:任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