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7月22日訊】近日,中國的信訪領域爆出了這樣一條雷人消息:北京市信訪辦與中國政法大學合作,開辦了中國第一個研究方向為「信訪政策量化分析」的博士培養點。也就是說,從此以後,中國的學術界便開始出現「信訪博士」躋身其中的奇葩景象。
說起來,這番景象不免顯得過於冷清或單調。只因國家對此專業博士的招攬並非是擺出一副大張旗鼓,廣納賢才的陣勢,而是在高調宣稱「培養信訪工作人才」是「一個重要的任務」之後,又底氣不足的表示「只面向全國招收1人」。事實上,摻和其中的信訪部門以及學術機構如今這般心有餘而力不足,並非是毫無道理的。過往的前車之鑒,其實已向人們昭示了信訪專業的慘淡未來。
早在2007年的時候,牡丹江大學就在法學專業下增設了信訪方向,但對當年招收的學生,學校並沒有「朝著專業信訪工作者的方向去培養,而只是進行一般的法學教育」。2009年,瀋陽大學開設了本科階段的法學專業信訪方向,甚至在當時還一度被熱捧為「真正意義上的首個信訪專業」。然而,這個方向在招收了2009級和2010級後,便偃旗息鼓,不再招生了。
此外,信訪碩士的招生情況也不容樂觀。據媒體報導,北京信訪辦的研究中心在2012年就開始與北京城市學院合作辦學,當時尚有12名信訪碩士被錄取。然而頗為離奇的是,此後2013級的碩士生突然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們不再是經由全國統一招生考試錄取而來,而是由單位支付學費、大學提供獎學金,直接讓在職工作人員來進行定向委培。可見,對於普通求學者來說,選擇信訪專業或許是前途未卜的。而對於有過信訪工作經歷的在職人員來說,接受高學歷的教育也並不那麼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然而此時此刻,信訪部門和學術機構卻決定重拾信心,抱著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樂觀態度,繼續增設博士學位,其膽量與勇氣實在是可圈可點。欽佩之餘,人們或許會心照不宣的發現,官方的行政部門以及本質上也受制於官方的學術機構,它們對現實的不以為然、甚至忽略不計,並非是由於對現實一無所知。恰恰相反,它們不僅深諳中國信訪狀況的真實面貌,並且是心甘情願的充當了政府意圖轉嫁矛盾、轉移視線的這場大戲中的主演與配角。
在政府看來,上訪民眾逐年遞增、官民之間的矛盾與糾紛長時間難以得到解決,主要是源於缺乏信訪人才。正如北京信訪辦的負責人所說,培養信訪人才是一個重要的任務。也就是說,信訪問題越積越多的責任,應該先由信訪辦來抗;然後,信訪辦可進而把責任直接推給辦事不力的信訪人員。照此邏輯推斷,訪民喊冤的狀況愈演愈烈,便正是由於這些能力不太卓越、且不被視為「人才」的行政人員所致。而當他們素質提高了,能力得到了培養,信訪工作中的棘手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了。
轉嫁矛盾之後,官方則開始致力於讓無數盯著官民矛盾的視線轉向學術領域。無論是在信訪研究方向上設置碩士、博士的學位,還是打從一開始就堅持在高校中開設不知該歸類為法學、社會學或是公共政策的信訪專業,都能顯而易見,官方的意圖就在於向外界表明,信訪人才的缺乏是由於信訪工作人員理論知識不夠,對量化數據未曾深入研究所致。也就是說,學好了相關的理論知識,沒事兒研究研究數據,就能成為一名將信訪問題處理的游刃有餘的高端人才。
聽起來都覺得差強人意,更別提在中國這種重視卷面成績以及紙上談兵的教育體制下來進行人才培養的可操作性了。最為重要的是,無論是親歷者,還是旁觀者,只要有所耳聞,都會清楚的知道,上訪的出現根本就無關乎接待上訪者、且耗費心力與之週旋的辦事人員的能力,而是與地方官員利用權勢欺壓百姓的惡劣現實緊密相關。如果這類惡性事件能夠通過正常的司法程序、有效的執行方式來進行處理,那麼,今天的信訪辦或許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了。所謂「信訪辦」,理應是為了給老百姓提供一個喊冤、告官的平台。
有意思的是,中國現行的政體早已決定了下一級的官員只要打點好了上級,就能讓自己稱霸一方、為所欲為的生存狀態。若沒有上級的授意或默許,那些憑藉「對上負責」來維護自身權力的下級官員,又如何能幹下那些明擺著強取豪奪、草菅人命的驚天大案呢?逐級上訪的受冤民眾或許還未來得及細想,他們寄予希望、想要求助的上級官員,其實早已是那些地方官員的哥兒們或親屬。上級們所起到的作用不是監督或管理,更不是為民請命,而只是充當下級的保護傘而已。
於是,訪民最終只能是望穿秋水、音信全無。事實上,這樣的結局已算是幸運。試問有多少訪民沒遭遇過被截訪、被毆打、甚至被綁架、被關押的厄境?僅過往發生的訪民因進京上訪無果而選擇自殺的慘劇,就足以令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慄。從他們的不幸遭遇中,我們更能清醒的認識到,訪民的申訴普遍得不到回應、信訪問題得不到解決,並非是由行政人員能力不行、學識不夠,或是不瞭解情況所致,而是基於涉案的當事人、釀造冤案的罪魁禍首擁有不受法律制裁的特權。而賦予他們這一特權的,正是一黨專政的體制。
責任編輯: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