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6月04日訊】如果將中國各省份近年的GDP總量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做一個對比,人們會發現,中國很多省份早已「富可敵國」。
根據2012年的GDP排名,我國排名前5的省份分別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河南。如果放在世界的版圖上,上述省份的經濟排名大致為第16位、17位、19位、24位和28位。廣東省發改委近期披露,預計廣東2013年GDP增長8.5%,將成為全國首個超6萬億元人民幣的省份,也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
這種「富可敵國」的狀況在更早一些時候已經顯露苗頭。廣東、江蘇、山東等地的GDP在2009年就已經超過部分發達國家。而當年中國地方GDP第十的天津經濟總量也超過了斯洛伐克、盧森堡、斯洛維尼亞和冰島4個國家。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中國這種特殊的情況,尤其是商人。一位企業家在其博客中寫道,1997年他便開始發現中國許多省份的人口和經濟總量,都超過亞洲、非洲、中東國家。他認為,經營中國市場,應該將中國每個省份當成一個獨立國家來重視。
然而,中國省份真的「富可敵國」?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均表示,除了要考慮匯率因素,中國省份人均GDP與世界的差距不容忽視。並且,中國目前產業結構仍不理想,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任務迫在眉睫。
「總量是上去了,可這只是看上去很美。」廣東省政府參事陳鴻宇直言:「我們現在的發展模式存在很多弊端,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債務、環境問題等。」
陳鴻宇認為,以山東、河南為代表的北方和中部省份,礦產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建設較多,而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則更多依靠引進外資。
拿經濟總量相近的廣東和韓國來說,2012年廣東省的常住人口為10594萬人,幾乎是韓國的兩倍,如果算人均GDP,差距依然十分顯著。廣東2012年的人均GDP為8931美元,而韓國為22590美元。
中國社科院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專家陳耀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廣東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韓國則已步入後工業化社會。韓國最突出的就是創新帶來的產業競爭力。韓國一些世界知名的大企業,內生動力充足,在國際市場上也有很大競爭力,而這恰恰是中國所欠缺的。
中國越來越多的省市已「富可敵國」是好事,但所在省市的老百姓又有多少獲得了「富可敵國」帶來的實惠和好處?其實GDP只能說明一個國家或省市的經濟實力,並不等於老百姓真實的生活水準。
既然「富可敵國」,按理說改善民生完善社會保障就有了充分的理由。然而,「富可敵國」的背後實際上又是一幅「國富民窮」「權富民窮」的景象。以廣東為例,其經濟總量超過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那我們就看看三國的社會福利,沙烏地阿拉伯向全社會提供的福利包括:對基本食品和商品的價格補貼、免費教育和免費醫療、住房無息貸款、低稅政策(政府不征個人所得稅);阿根廷更是一個高福利水準的國家,實行強制性中小學教育和大學義務教育制,全民及入境者享有免費醫療;南非的社會福利有:老年補助、殘疾補助、老兵補助、兒童撫養補助、領養補助、照料補助等,公立醫院對6歲以下兒童、孕婦和殘疾人實行免費醫療等等。
而在廣東粵北、粵西等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和老百姓生活水準甚至連一些落後省份都不如。如此大的「發展鴻溝」,不僅在發達國家見不到,就是在發展中國家也很少見。
上海、北京和天津雖然可與G20的部分國家媲美,但統計恰恰漏掉了為三個城市做出巨大貢獻的龐大外地人口。如果把數以千萬計的常住外地人口計算在內,人均GDP還能與G20國家相比嗎?國家是否強盛?人民是否富裕?不能止於那些看起來鮮光無比的資料,而應該是國家財富通過制度安排之後所產生的巨大社會民生效應。
政府佔有的財富多,民眾佔有的財富就少。據統計,在過去10年,我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3個百分點左右,工資占GDP比重下降了5個百分點左右。其中,居民的財產收入自1996年以來在絕對額上出現了停滯。假設這兩個指標都維持在10年前的水準,以2012年52萬億的GDP測算,13%折合為6.7萬億,5%折合為2.6萬億。這意味著民眾能多拿到6.7萬億收入或2.6萬億工資,對於擴大消費將會產生何等巨大的影響,全民的月收入根本就不會停留在3000元上下。
1986年我國政府制定的貧困標準為人均年收入206元,到2007年才調整為785元!2000年政府制定了低收入標準,即年人均純收入865元以下,2007年這個標準才調整為1067元。2008年,中國把貧困標準與低收入標準合併為:即年收入1196元以下的皆為貧困人口,這個標準之上皆不屬於政府扶貧物件。
世界銀行指出,由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貧困人口數在國際上仍排名第二,僅次於印度。按世界銀行的貧困標準,在次貸危機前人均每天1美元生活費,次貸危機後調整為1.25美元,中國的貧困人口不低於3億人,由此看來「富可敵國」並不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無需諱言中國經濟出現了種種奇跡,湧現了一批「富可敵國」的省市乃至富豪,老百姓生活水準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緩慢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老百姓長期面對通脹壓力、房價上漲以及醫療、教育、養老等龐大的支出,生活水準和品質並沒有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相反,老百姓的擔憂更多了,家庭的負擔更重了!當日本、韓國乃至臺灣用30年時間使人均國民所得趕超美歐之時,中國除公務員和國企員工擁有健全的社會福利保障和穩定的收入增長外,數億人仍然深陷在生活的重壓之下,並沒有分享到經濟增長的盛宴大餐,更沒有體會到在富國富省富市所擁有的那種自豪感和幸福感。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