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6月21日訊】中國的跨境資金流動正出現日益劇烈的波動,這給正在放鬆資本市場管制的北京政府帶來了一個難題。
跨境資金流動日益劇烈波動
華爾街日報報導,EPFR Global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3日的三週,流入中國股市和債市的資金達73億美元,為10多年來的最大三週流入規模。但之後的一週中,上證綜合指數大幅波動導致全球基金經理紛紛撤離,有幾乎同等規模的資金(68億美元)流出中國。
之後中國股市持續震盪,上證綜合指數週四跌3.7%。週五兩市雙雙瘋狂跳水,滬指跌幅一度逾6%,深指跌幅5.41%,兩市近千隻股票跌停。滬指這一週重挫13%,創7年來最大單周跌幅。中國股市暴漲暴跌令眾多投資者心驚不已。
華爾街日報引申萬宏源證券(Shenwan Hongyuan Securities)駐上海交易主管阿方索(Gerry Alfonso)的話稱,境外的機構投資者對他們在中國的投資越來越感不安。他表示,其中一個跡象是,外國基金經理持有股票的週期變短。而目前中國股市主力軍的小投資者持有股票的平均時間僅為一週。
過去一年,上證綜合指數的震盪率提高了三倍,同時市場估值飆升,引發外界對市場泡沫的擔憂。
報導說,在跨境資金流動波動漸趨劇烈之際,中共外匯監管機構週三表示將與央行一起加強監管,稱今年1-5月外資淨流入約200億美元。此前一段時間中國出現了創記錄規模的資金外流。
多年來,北京政府一直通過嚴格控制將海外資金引向其選擇的方向,即外商直接投資領域。政府限制資金通過投資組合和銀行渠道流入中國,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民幣匯率以及防止資產泡沫產生。
投資者稱,各種投資項目的配額限制以及海外投資者在匯出利潤方面的困難仍會限制進出中國的資本規模。但風險在於進出中國的資金規模可能會增加並且變得更加不穩定,特別是在中國經濟顯示出更多放緩跡象的當下。
北京能否應對大規模資金流?
澳新銀行(ANZ)駐香港的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中國的金融系統以及金融機構能否應對大規模並且波動較大的資本流動仍有待觀察,其後果可能是失控。
他還表示,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和泰國均遭遇快速的資本外流,原因是國內和外部金融開放順序失當。IMF研究人員對資本流動開放以及那場危機之間關係進行研究的論文顯示,金融機構實力的增強以及貨幣工具的發展落後於資本項目的開放是導致危機的原因。
如果中國的資本項目開放,國內儲蓄可能很輕易地流往國外,那麼即便是其規模接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也可能捉襟見肘。
責任編輯: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