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6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報導)6月10日,中共發改委批復了總投資額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七個基建項目,再加上5月份批復的超過4500億元的基建項目,發改委在40天批了6000億基建項目,顯示中共力圖通過基建投資救經濟、「穩增長」,中共或又走回到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老路。
近期中共密集批復基建投資項目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6月10日,中共發改委批復了合浦至湛江、商丘至杭州的鐵路工程,新疆、黑龍江、海口三個機場的擴建工程以及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航空安全實驗基地工程,這幾個項目加在一起總投資超過1200億元。
報導稱,5月份,發改委密集批復了超過4500億元的基建項目,而且發布了總投資1.97萬億元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範圍涵蓋水利設施、市政設施、交通設施、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等多個領域。
中共發改委在40天批了6000億基建項目,這是繼去年底今年初後,又一個密集批復基建項目週期,顯示在經濟下行壓力面前,中共力圖通過基建投資「穩增長」。
經濟下行壓力大 中共或重回投資拉動經濟老路
中國經濟進入2015年可謂壓力重重,雖然中共採取了降息、降準、放寬房屋購買限制降低貸款門檻等眾多的刺激經濟措施,但經濟下行壓力依舊很大。
6月9日,中共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等人撰寫的《2015年中國宏觀經濟預測(年中更新)》報告發布。該報告承認今年1-4月工業增加值繼續減速,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增大。出口增速明顯下降,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減速快於預期,國有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滑,銀行開始面臨有效貸款需求不足的問題,通脹率下降。
據中共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增速創下歷史低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10%的增速也創下近9年新低;出口連續3個月下降,顯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一直處於無力狀態。
國研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承認:「穩增長的關鍵還是穩投資。因為目前我們處在這個階段,房地產投資增長預計會降到8%左右,製造業投資預計增長12%左右」,「綜合測算下來,2015年的固定資產投資估計會增長14%左右。這在目前的結構下還是最重要的支撐。」
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團隊認為,今年要完成7%的GDP目標,基建投資增速至少要達到25%,規模達到14萬億元,這意味著後第三個季度的基建投資將較第一季度明顯回升。
為了刺激經濟增長,中共不得不轉回到以投資穩增長的老路。
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中國經濟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現負增長,大批農民工返鄉,經濟面臨硬著陸的風險。為了應對這種危局,中共政府於2008年11月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一些媒體和經濟界人士將其稱為「四萬億計劃」。
當時有評論認為這個方案帶來的過量貨幣供給導致了2010-2011年消費品價格、房價上漲等通脹現象;也有人認為刺激計劃帶來了巨大的地方債務;也有觀點認為,4萬億導致煉鋼等行業產能過剩,過於集中於固定資產和建築業,投資效益不高,有些還加劇了經濟結構的扭曲,而這個惡果至今還沒有解決。
責任編輯:林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