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5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帆舊金山報導)在《銀河系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這本關於星際和外星人的小說裡寫到:「人類對於數位手錶竟然還感到驚訝萬分,實在不可思議。」但是在小說裡讓地球人感到非常先進的外太空產品--可穿戴裝置,已經普遍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所謂可穿戴裝置就是可以穿在身上的微型電子設備,具備不需要主動開關的特點,還有多任務運行能力。
分為運動版、標準版、特製版(俗稱:土豪版)的蘋果智慧手錶(Apple Watch)在4月10日全球首發(僅預購),市場研究公司Slice Intelligence公布了數據,發現美國第一天的預購量達到100萬支,而價值人民幣12萬6千的金錶在中國市場開放第一小時內被搶購一空。
除了備受關注的蘋果智慧手錶,還有:三星智慧手錶、谷歌眼鏡、微軟HoloLens眼鏡等等,都已經推向市場。
在2013年,英國研究機構 Juniper Research 就指出,到2015年,可穿戴裝置將發展成產值15億美元的產業。而現在看來,可穿戴裝置時代來的比想像中快很多。
近期在舊金山舉行的2015年程式世界大會(Apps World)上,相關專家探討了可穿戴裝置的發展。
來自Lux Capital合作夥伴的蘇博瑞(Bilal Zuberi)說:「我在大學時開始接觸到臺式電腦,需要和很多同學共享一臺。後來有了便攜式電腦,我可以從公司帶回家,但是仍然,我的家人會和我共享。後來有了智能手機,我的女兒有時候會用來玩遊戲。但是現在,比如說我的智慧手錶,它只根據我的相關信息來做出反應。從臺式機到便攜式電腦,再到智能手機,直到現在的可穿戴裝置,趨勢是越來越個人化。它們只能在你身上,即時呈現你的健康狀態等個人信息,這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LiveEsure的首席執行長海瑟拉(Christian Hessler)說:「以蘋果為例來看,2015年的可穿戴裝置關注於個人化 。並且可以跨平臺使用,而不是只在某一個平臺使用。」
責任編輯: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