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5月14日訊】古人講重德,尤其崇廉。古人講的德,當時也是擇官的重要標準,官吏廉正有德才能開創仁政盛世。唐太宗的用人不疑開創了「貞觀盛世」的天朝顯赫,而康熙帝也以用人不疑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大清基業。中國史上的兩大帝王,均以「用人不疑」的誠信大義締下了盛世的輝煌。
康熙帝在《治國聖訓》中,根據親政的切身體會,闡述了官員有德的重要,他說:「朕聽政有年,見人或自恃有才輒專資行事者,思之可畏。朕意必才德兼優為佳,若止才優於德,終無補於治理耳」。有人自持才高,行事跋扈專斷,令康熙帝想來都很畏懼。因此康熙帝選人必是才德兼優者。如果才重於德,則終究對治國不利,「國家用人凡才優者固足任事,然秉資誠厚者亦於佐理有裨」。
康熙帝在總結一生的思想時,留給諸皇子的訓誡中,就有「用人不疑,開誠佈公」。《庭訓格言》中:「訓曰:好疑惑人非好事。我疑彼,彼之疑心益增。凡事開誠佈公為善,防疑無用也。」喜好猜疑並非好事,懷疑他人,也會使別人疑心大增。無論做甚麼事,都要開誠佈公才好。「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所以擁有至誠不息的人,也就能夠不停的積極進取。至誠不息,心胸自然會變的寬闊,心胸寬闊則使人見識博厚,見識博厚人自會高明。所以保持謙誠信義不停不滅,時日長久,人自會從中受益。
事實上,用人不疑的至誠,不僅使個人受益,也會使更多的百姓受益。清朝史上,康熙帝對明朝降臣施琅的不疑,就為後世留下了君臣之誼的佳話。施琅原是明朝總兵鄭芝龍的部下。後來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佔據海島,意圖「反清復明」。鄭成功的倒行逆施引起施琅的不滿,因此處決了觸犯法令的鄭氏家臣曾德。於是鄭成功就將施琅的父親、弟弟、子侄全部問斬。施琅從死囚牢中逃出,由此降清。康熙即位後,施琅被陞遷為福建水師提督,一直為清廷效力打擊鄭成功的海上勢力。
在統一台灣的問題上,從康熙元年至康熙22年(1683年),康熙帝對鄭氏家族主導了九次談判,但都無功而返。在最後一次談判中,康熙帝作出最大的讓步:答應鄭家世襲台灣最高管理者,為清王朝承擔「保境安民」的職責,但必須聲明台灣是
清王朝的領地。不過鄭經拒絕了這一大好時機。康熙22年,康熙帝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採用大學士明珠所說「若以一人領兵進剿,可得行其志」,「著施琅一人進兵似乎可行」的諫言。
在滿朝文武懷疑施琅時,康熙帝則將征台的軍務全部交給施琅負責,下令「施琅相機自行進剿」的「專征」之令。當時年過六旬的施琅掛帥出征攻打澎湖,眼睛被亂箭射中,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施琅「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策略,使得台灣免遭炮火的荼毒,和平解決了統一問題。歷史上施琅攻下澎湖,並將澎湖經營為「人民樂業,雞犬不驚」的福地。施琅因此統一大功被康熙帝封為「靖海侯」。
康熙帝根據施琅的建議台灣「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於是在康熙23年(1684年)設立台灣府。台灣府設立之後,施琅又考慮到台灣是離島,與內地信息交流不通暢,為保證島內貨幣流通穩健,於是建議在台灣開爐鑄幣,背面分別用滿、漢文刻著「台」字的「康熙通寶」的錢幣,在台灣島內流通。從這點來看,施琅不但是一位驍勇善戰的武將,還是一位深通經世濟民之學的文臣。康熙帝的用人不疑,也為施琅提供了巨大的伸展空間,使他的文武之才全面施展。
施琅做內大臣13年,當時因他是降臣,所以常受到人的排擠輕視。只有康熙帝待他優厚。後來海賊猖獗,康熙帝重用施琅進剿海盜,果然施琅不負眾望一舉殲滅了海賊。有人說施琅恃功自傲,於是康熙帝特命他進京。當有人建議應該把施琅留下時,康熙帝想到「動亂之時尚且能夠用人不疑,何況現已太平,難道反而懷疑你、不放你嗎?」於是命他仍回復原職。
統一台灣後,有人認為施琅一定會為家父報仇,對鄭氏家族大加殺戮。深明大義的施琅對此說:「孤島剛剛收復,一旦殺人,恐引起不測。我之所以辛勞苦戰,是為了國家重任,不敢因此顧及私情。」康熙帝的用人不疑,不僅使一代降臣兢兢業業的效忠大清,也能深明大義為民福祉效盡全力。這也是康熙帝的用人不疑,為萬民結下的福祉善果,也為國土統一注入了強有力的最大保障。這段佳話也正好詮釋了「用人不疑」的深義所在。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