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宰死人」與無所畏懼

人氣 14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4月06日訊】清明節臨近,關於殯葬業黑幕的曝光充斥各大媒體。

背後是百姓的一聲嘆息:死不起。

在土地資源無比稀缺的中國,墓地之貴、之黑其實已經超過備受詬病的房地產,以至於產生了「經濟適用墳」這樣的深受普通百姓歡迎的新品種。

在暴利的驅使下,整個殯葬行業逐漸形成了一個令人瞠目的黑色利益鏈條。新華社最近報導說,「死不起」的背後是近年來各地殯葬行業職務犯罪高發,且往往是窩案、串案。

據業內人士介紹,一個成本價在200元到300元的普通骨灰盒,普通市場售價500元左右,但經過多方疏通進入殯儀館後,售價能攀升至上千元,毛利率起碼超過50%。而售價數千上萬元的骨灰盒,利潤率超過100%則很常見。

據透露,骨灰盒要想進入殯儀館銷售,銷售貨款能否及時結算,都得打通殯儀館館長這個核心環節。武漢市青山區殯儀館原館長李莉因多次收受骨灰盒等供應商賄賂總計13.5萬元,去年10月一審被判5年6個月。李莉供述稱,在採購骨灰盒等方面收回扣是整個行業的風氣,「不收會成為異類」。

這只是殯葬業黑幕的冰山一角。

必須承認,迫於輿論的壓力,民政部門一直試圖在現有體制框架下減輕百姓負擔。

但由於民政現行管理體制基本是行政化主導,缺乏透明度,社會監督乏力,導致一些地區殯儀館屬於民政部門下屬的二級事業單位,甚至作為管理執法部門的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與殯儀館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另外,社會資本興辦殯儀館往往在審批等方面遇到一些障礙,導致殯儀館在當地形成壟斷,進而成為腐敗高發的溫床,引發公眾強烈不滿。

因此,伴隨著三中全會以後在經濟領域「簡政放權、回歸市場」取得初步成果以後,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務領域,如何順應民意、加快改革,已成當務之急。

殯葬改革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正視另一個更根本、更嚴峻的問題,勢必無法從源頭終結殯葬黑幕。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有敬天愛人、死者為大的人文傳統,建構了一個社會基本的敬畏之心,成為維護正常社會秩序和禮儀的一個重要基石。

而殯葬黑幕背後卻是從政府管理者到黑心商販沆瀣一氣,利用死人從其親屬身上牟利的無所畏懼。

而這樣的無所畏懼挑戰了人最基本的倫理、尊嚴底線。背後是功利主義主導下的貪婪、冷酷和麻木。

發死人財與一些生前不孝敬父母、死後給父母修建豪華墓葬、請人哭墳、甚至燒明星給亡父當二奶的奇葩現象遙相呼應。在基本情感喪失、基本倫理崩塌以後,靠物質繼續撐起自己的面子,進而相互攀比,做個孝敬的樣子給別人看,已經成為相當多人的流行病。

他們不相信來世,不相信天譴,不相信人除了生老病死,還有尊嚴。

這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語文課本無比豪邁鏗鏘的大無畏精神 為了人民和集體財產可以隨時獻出寶貴的生命。現在,人民為了名利變得無所畏懼,集體財產據說都落在了既得利益集團手裡。於是改革和反腐成了時代強音。

這些發死人財和把死人當成自己遮羞布的人,本質上都是一類人。他們通過漠視生命的價值和尊嚴,去警醒更多人:無論這個時代創造了多麼輝煌的物質文明,無論多少人擺脫了貧困、走向富足,如果不懂敬畏生命,只能乘坐慾望號列車一路狂奔,沒有未來。

西方的殭屍電影總是在追問將靈魂交給魔鬼託管的行尸走肉有沒有救贖的可能?現在,可以告慰這些懼怕陽光、黎明即亡的妖怪:在中國,你們有很多戰友, 在靠清明節發財。

每個人都應該在離開人世的時候得到靈魂的安息。這需要從殯葬的管理者到運營者都具備基本的人文意識和悲憫情懷。請所有用高價骨灰盒和墓地勒索死者親屬的那一刻,記住這樣一句話:這是生者和死者共有的世界,愛是唯一的橋樑。(有刪節)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廖祖笙:「活不好」「死不起」的非人間
中國殯葬暴利更甚房地產 民眾大呼死不起
墓地比房貴 大陸民眾死不起
炒墓炒房大車拚 陸民嘆「死不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