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城中文學校端午節活動 體驗傳統文化樂趣多

人氣 12
標籤: ,

【大紀元2015年04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何伊美國馬里蘭州報導)黃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 端午節。4月26日,蓋城中文學校舉行端午節文化日活動。

蓋城中文學校每年都舉行中華文化節活動,今年的主題是端午節。在活動現場,學生展示了他們所做的端午節的主體報告,老師指導小班學生製作划龍舟的貼畫,讓他們瞭解划龍舟的文化背景,中班不論男生女生紛紛拿起針線製作香包,老師在一旁向他們講解在端午節製作香包的由來和傳統意義。

親自動手包粽子。(何伊/大紀元)

親自動手包粽子。(何伊/大紀元)

該校教務主任管絮芬每年對學校的文化活動精心策劃和設計,她在家裏就把學生在活動中可能呈現的作品都準備好了成品,供學生在製作時作為參考。

小班學生製作的划龍舟貼畫。(何伊/大紀元)

活動最精彩的部份就是現場包粽子。幾條桌上擺放有棕葉、米飯、香氣溢人的各式包料,老師和社區華人奶奶手把手地教學生包粽子,在旁邊等待的學生按捺不住都想親自體驗一番。之後學生還可以把自己包制的粽子帶回家。蓋城中文學校的老師們十分貼心,他們提前在家包好了許多粽子,帶到現場與學生和每一位前來的社區朋友品味分享。

學生展示親自包好的粽子。(何伊/大紀元)

蓋城中文學校校長蔡慧玲介紹,學校在本學年開始就在為這次活動做準備,期間還讓學生做端午節的主題演講,高班學生進行這一主體的研究並製作成幻燈片演示。該校作為被中華民國僑委會認可的多媒體和數位化教學示範點,學生把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研究做成多媒體已成學校特色。高班學生每年都有多媒體作品展示,運用電腦、網絡、打漢字、圖片和做研究,把作品放在網絡上,全校師生和家人及朋友都可以進行投票。

蔡校長表示,學校的文化節活動不僅限於聽故事,還讓學生和社區華人參與實際的操作,她希望藉助這個活動讓大家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更深層的瞭解,而且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開始過端午節了。根據專家們的研究,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但是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之說。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大臣,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非常愛國,當他的國家被別的國家攻破時,屈原就於五月五日這一天投江而死。

楚國人民非常傷心就去江邊尋找他,一些漁夫把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後來為怕飯團被水中的蛟龍吃了,人們想出用楝(音練)樹葉包飯,外邊纏上彩絲,這就是最早的粽子。

責任編輯:夏實

相關新聞
蕭風:從傳統節日―端午節  看中共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馬國端午節文化大匯演 推廣藝術創作與演繹
中國12學者網上發表端午節文化宣言
為甚麼端午節懸掛紙葫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