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南隨筆】《禮樂文明縱橫談》:魂兮歸來(十八)

人氣 1

(續上期)商鞅新法的推行,為秦國掃滅六國,統一中華,奠定了基礎。當然,商鞅的嚴刑峻法也必然招致社會特別是貴族的仇恨。商鞅最後在逃亡中被捕,身遭車裂酷刑,是他個人的悲劇。法家刑治的高壓政策,誇大刑法的作用,擴大管理的範圍,當然不得人心。故秦王朝只維持了十五年,旋即土崩瓦解。而秦代開創的刑治制度,也給後世皇權專制留下了諸多負面的影響。賈誼就曾指出,商鞅遺禮義,棄仁恩,秦俗日敗。董仲舒也說,自古以來,沒有哪個朝代像秦代一樣以亂治亂,終使習俗薄惡。因為,刑治違背了人心規範、道德勸解的禮樂文化精神。違背禮樂文化精神的刑法,只能是「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造成人心敗壞、惡念橫行風習,社會不可能進入安寧穩定。

與禮樂文化精神相抗衡,是法家理政治國的敗筆。須知,對待犯罪的懲治,不是單純的報復,而是為了建立社會對犯罪有效的控制機制。禮樂的道德倡導,是對犯罪動機的勸阻;禮樂的寬刑主張,是對犯罪適度的懲處,為悔悟留下餘地。恩赦,始於周代,恩赦的實施,是禮樂人文精神的宣揚。《易經•解卦》中就有「君子以赦過宥罪」的像詞,把寬容視為君子的美德。周公多次倡導寬恕赦免罪人。大赦已成我國古代寬刑的傳統,據有關資料統計,兩千多年來,皇恩大赦有1200多次。大赦啟迪社會的寬容氣度、慈善意識。在中國「外儒內法」 的王權制度下,禮樂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大赦中得到了有限的展現。當然,大赦的實行,要恪守寬赦有度的原則,不違禮法的根本,方能帶來悔罪趨善的社會風尚。

責任編輯:澤霖

相關新聞
《臺灣傳統週》特別活動
「臺灣文化展:印象臺北」贊助票開始售票!
榮光會2025年春季聯誼 情誼深長 表演精彩
喬州沃爾瑪槍擊案致二死三傷,槍手身分確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