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為推翻滿清政權,革命志士服膺於孫中山先生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號召。這一口號,無疑是以漢族政權為正統,排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由此,卻衍生了不少問題。其中最令筆者觸動的是:民國領袖及民國編印的史書中,對明未闖賊李自成進行批判,而頌揚更殘酷、對中華文化摧毀更大的洪楊粵匪建立的大平天國。
這種兩極的看法,立足於狹隘的大漢民族主義的思想,認為李自成的造反,攻佔京城,導致清兵入關,漢人的攻權丟失;而洪秀全、楊秀清的造反,卻是要覆亡滿族在中國的政權。
孫中山先生在給劉成寓編著的《大平天國戰史》寫序時,先是對人們讚揚朱元璋、批評洪秀全不以為然,認為兩者都是推翻外族統治,朱元璋勝利,洪秀全敗亡,但以成敗論英雄不對。
其後說元朝只有不到一百年曆史,故漢人的章典制度沒有變,而滿清竊國二百餘年,已沒有了漢人的文化,士大夫又久處異族籠絡壓抑之下,廉恥道喪,他譴責羅澤南、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等不明春秋大義,以漢攻漢,所以太平天國亡。事實上,清朝的統治者比元朝同治者漢化得更徹底,更全面地傳承了中華文化。
太平天國戰史是當時留日學生劉成寓編著的,實際上是孫中山先生提供資料要他寫的,並為他作序。其實早在同盟會的宣言中,就充滿了排滿思想。宣言中提到:本會以異族潛亂,天地慘黷,民不聊生,負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緒不絕,太平之師不熸,則猶漢家天下,政由已出,張弛自易。就是說要繼承明朝的漢人天下,使大平天國的火種不熄滅。
蔣介石先生對洪楊粵賊的作亂和孫先生的看法一致。蔣在《太平天國詩文鈔》序中說得很清楚:「往者,洪楊諸先民,崛起東南,以抗滿清,雖志業未究而遽爾敗亡,而其民族思想之發皇,轟轟烈烈,在歷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紀念焉。」可以看出,蔣的這段話仍然是以漢才人配稱皇的思想為出發點。
而在《增補曾胡兵語錄註釋》的序說:「太平天國之戰爭,為十九世紀東方第一之大戰。太平天國之歷史,為十九世紀在東方第一光榮之歷史。」把自起事至敗亡,整整十四年,蹂躝中國十七個省,焚燬諸子百家的典藉,買賣、收藏、閱讀諸子百家著作都要斬首的太平天國捧為東方第一光榮歷史。
假借耶穌基督的名義,把自己說成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弟弟的洪秀全,其所作所為與基督教的教義毫不沾邊。太平軍所到之處,燒、搶、殺、焚燬廟寺,無所不為。所謂「男子皆兄弟,女子皆姊妹」的平等,更是一派胡話。洪秀全、楊秀清在轉戰廣西時,都各有妻妾四十六人。在南京定都時,天王有妃嬪八十八人,連侍女有一千多人。同時代的咸豐皇帝,有名份的妃嬪僅有十八人。天王或東王,動不動就把侍女剜目、割乳、點天燈,荒淫殘酷之極。
而對待這樣摧殘中華文化道統的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就《禁止誣蔑太平天國案》,函請內政部、教育部參考酌辦,不久正式訂立規定,「嗣後如有記述太平史實者,禁止沿用「粵賊」諸稱,而代以太平軍或相應之名稱」,從此將「太平天國」、「太平軍」等稱謂寫入正史。
真是匪夷所思!
責任編輯;澤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