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熱話小販夜市 民間看重新發牌

盼保存本土基層文化與人情味 免規管過嚴扼殺創意

人氣 596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3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莫森香港報導)今年1月中,建制派民建聯區議員突然在深水埗區議會上要求當局就桂林夜市嚴正執法,導致原本在中國新年期間非常旺場的「桂林夜市」變得死寂,許多攤販改到其它地方(旺角行人專用區)擺檔,事實上問題仍未解決。

之前,關注「桂林夜市」去留,要求重新檢討小販政策的民間團體長沙灣社區發展力量(長社力),曾經做過問卷調查,有六成受訪者希望桂林夜市能於原址保留。該組織並發起聯署,遞交4百多份聯署信給區議會。

當時曾表示要嚴厲執法的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日前向立法會遞交有關檢討小販政策的文件,提出5項建議,包括考慮簽發新的大排檔及固定攤位小販牌照;並提出不應純粹單一地取締小販,應以加強推動本港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角度檢討,建議把推廣文化和傳統納入小販政策考慮中。

政府重新發牌5建議。(大紀元製表)

長社力主席李文浩表示,之前團體主要是反對「一刀切」方式趕絕桂林夜市,他歡迎當局的對策及檢討,但要在切實可行和有利民生的情況下推行。

團體歡迎檢討小販政策

政府自70年代起停止簽發新小販牌照,截至今年1月底,全港僅餘6,300名持牌小販及24個大排檔。

聯區小販發展平台成員、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梁志遠表示,當局的建議從發展大方向是可取的,他建議可就此政策進行全港諮詢,「現在小販已經不是以往政府的思維,僅是衛生及使用的問題,涉及到旅遊及城市發展,所以需要收集公眾的意見。」

管過嚴扼殺小販社群創意

他認為,處理小販問題,一是要先了解香港小販的歷史及生態;二是由下而上讓更多的持份者發表意見;三如果要求所有熟食小販不能發生任何食物安全問題,其標準還高過一些連鎖餐廳,並不實際。他建議採取低度管理,「因為小販社群是很有彈性,如果你管得太死就扼殺其創意。」

對於高永文表示,不排除會將空置率高的街市改為熟食市集,梁志遠說,目前在公共街市的熟食檔,大多是當局收回大排檔牌照而上樓的,不過當中很多街市經營不下去,因此當局需要檢討實際情況。

保本土文化基層有生計

「香港本土」立法會議員范國威表明,基本上是支持高永文提出的建議,一方面可以保留香港本土小販文化特色,「香港的街頭小食與台灣的不遑多讓,魚蛋、雞蛋仔、夾餅等等。」同時也是一種基層經濟活動,「很多基層市民以此為生。」

不過重要的是當局的措施能否符合目標。他表示,香港沙士過後,經濟低迷,當時曾推出以發展本土經濟為概念的黃大仙騰龍墟,以及重開上環大笪地。不過由於選址及提供的資源未夠完善,甚至引起附近商戶反彈,「如黃大仙騰龍墟附近已有商場,但騰龍墟有政府的資助及團體的捐助,令附近商戶在經營上覺得不公。」因此政府在選址上除了要審慎,同時要有足夠的宣傳。

議員促借鑒外國經驗

范國威表示日後會在議會跟進高永文的建議,主要是希望當局在政策上不要「限死」,如果像財爺提出的所謂美食車,最後還是「益」了大財團。

他認為香港可以效仿如台灣、泰國、韓國這類觀光夜市,「不是傳統的街頭,而是劃出一個區,有表演,還有座位,旁邊有小販擺賣,無論是安全和衛生都相當好。」他補充說,以旺角行人專用區為例,如果有個區域可以結合小販及本土特色的街頭表演,不但可以創造基層就業機會,還可吸引更多人前來消費。

業界盼保平民食肆生存空間

「冬菇亭」(熟食檔)是不少老一輩港人的集體回憶,是指一些在公共屋邨附近的熟食中心,因亭子形如冬菇而得名,有近40年歷史。全盛時期40多個屋邨均設有,有近300多個熟食檔,價錢平民化。但隨著居民生活質素提高,房委會2001年起逐步取締屋邨內冬菇亭。

港人懷舊 願保留本土文化

從事餐飲業近40年的榮來樓海鮮飯店負責人林珠成坦言,目前經營最主要的困難是租金貴、員工工資不斷提升、原料成本上升。食環署對擺放在街道上的枱加以打壓,令生存的空間變小,經營更加困難,很多小店因而無奈倒閉。據他了解,單是元朗最少有10間大排檔倒閉,屯門也有幾間。

他說,港人都很懷舊,希望保存這些特色,「以前上環大笪地的大排檔便很令人懷念。香港人50歲以上很多都經過大排檔的風味,是中下層市民消費和聯誼的方式,即使是中上階層也會去消費。這些正式是香港的特色,應該保留。」

清晰指引可減少影響居民

林珠成認為政府應對大排檔作出一定規管,在打壓前應向業界提供清晰指引,包括就戶外露天牌照以及接近民居的大排檔提供指引,清楚解釋營業時間等,避免影響附近的居民。政府亦應提供配套,讓大排檔經營者可以自力更生。

他又說,大排檔式的小企業為本區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由於不用跨區工作,很多人覺得節省了車費,他們願意工作,自力更生,而不會領取綜緩。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夠在大排檔工作。

扼殺基層消費空間引民怨

全港飲食業大聯盟主席黃四川認為各區都需要夜市,但目前全港只有24個大排檔牌照,根本不夠應用。他又指,政府扼殺了中下層的消費空間,會激發民怨,「居住環境已經不是那麼理想,經濟負擔那麼重,但消費例如大排檔這類更加需要,小型食肆的生存空間,政府有責任維持,而不是逼市民去高消費,將飲食的層面對向這層面,一個普通市民如何生存?」

他又說,「政府未能為市民提供應有的生活質素,令他們追上經濟的轉變,也未能分享成果,他們的民怨變得很重,政府連他們的消費空間都扼殺的時候,只會令民怨更重。」

在香港設立夜市問題,大聯盟認為只要協調好衛生和消防問題,業界應有機會生存。香港的地道小食是世界聞名,大聯盟希望與政府一起建立「新秩序」,讓業界有秩序和生存的空間,市民亦有一個低廉的消費環境。民政事務局和旅發局協調業界方面責無旁貸,亦應配合地方的消費層面和遊客。

對於政府建議將丟空的街市改為熟食中心。大聯盟建議可先將地區上滋擾性大,例如街道上不適合擺放枱的小型食肆搬到那裏,讓他們有生存空間。希望政府有真正為市民的心,讓這個問題早日真正得到解決。

港府墟市項目小檔案

上環大笪地

2003年沙士疫情打擊香港經濟,政府曾允許於上環信德中心附近的填海區空地(即70年代大笪地原址以北)重辦新上環大笪地,由香港遊樂場協會管理。但由於與一般跳蚤市場無異,加上政府禁止經營熟食,失去傳統大笪地風味,欠缺吸引力,交通不便,不夠一年的時間便慘淡收場。

黃大仙騰龍墟

黃大仙騰龍墟。(網絡圖片)

同樣沙士期間,一個專為協助失業者自行創業的藝墟——騰龍墟,在黃大仙廟旁的對開空地設立。一開始便丁財兩旺,但由於攤檔種類缺乏規劃,與區內5個商場的小商戶出現惡性競爭,八成生意受影響,怨聲載道,開業兩個多月後結業。

責任編緝:何嘉林

相關新聞
調查稱元朗是香港最宜居地區 黃大仙排最尾
僅2隊的士車隊「試運」 港業界消息:招募司機有困難
披露游乃強受調查案 港終院3:2恢復林卓廷定罪
港DSE 2025|首日筆試九成考生用「報到易」簽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