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31.茶業一瞥
台灣的農業,稻米與蔗糖之外,茶葉是最大宗。三種產品都銷向中國,侵奪華南的市場。 中國一向是米糖的輸出國,如今反而必須向台灣進口這些產品。
根據最新的統計,台灣每年輸出的金額, 烏龍茶約三百萬圓,包種茶約二百萬圓,紅茶約一百萬圓, 我在美國曾看過烏龍茶暢銷的情形, 最初還以為是廣東省所出產的,如今知道不盡然如此,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台灣。
這次因為簡荷生的介紹,得以認識台北茶商公會會長陳天來。 承蒙他的招待,前往參觀製茶工廠,並且在他家品茶。工廠的茶葉堆積如山,雇用女工數百人, 揀選茶葉,加以分類,再放入地窯,將茶葉烘焙乾燥; 再由精於茶味的評審品茗以鑑定等級,然後包裝封固,以準備運載輸出。
當天所品茗的是有名的工夫茶,味道如福建所產的鐵觀音,是用木炭煮開瓦罐裡的泉水, 用宜興出產的小泥壺,先裝半滿的茶葉,然後將熱開水注入壺中。再以熱水澆淋茶壺外面, 然後立即斟出,用小瓷杯取飲。一壺茶可同時供五個人品茗,色香味都絕佳, 如此可以連沖七次,每次味道濃淡不同,各有風味。茶具也極為精良,有些人因為品茗成癖, 因而傾家蕩產。
陳天來原籍是閩南人, 因此特地以鐵觀音茶來招待客人。庭園中遍植各種香花,用來供薰茶之用。 據說閩商來台從事茶業經營的人有不少,華僑工人賴此為生的人相當多。
32.台北兩橋
大世界旅館老闆陳義芬,對我招待殷勤的美意,長久都沒有懈怠。 在我離開台北的前一晚,特別準備汽車,擔任導遊,帶我遊覽台北市。 看萬家燈火,乘車風馳,實在是一件很令人爽快的事情。
台北市郊的台北橋及昭和橋(註:今光復橋), 都是近年來所興建最大建築。前者略如紐約布魯克林區的橋樑,後者略如廣州海珠區的橋樑。
我們經過所謂的「遊廓」(註:今萬華華西街一帶。), 即中國古代教坊(註:妓院)的別名也。 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人,排列在整排的房子之間。日本女人、朝鮮女人、本島女人都有,顧客往來不絕。 我們來不及停車參觀,只是開車緩緩繞行一圈,像走馬看花。這一天,車行三小時, 並沒有特別目的地,只是乘車逛街而已。
停留住在這個四時皆夏的勝地,又當如此風清月白的良宵,令人追想起十二年前在馬來西亞檳榔嶼海濱乘坐汽車兜風的情景。 而舊日交遊零散,繁華往事如煙銷逝,如今鬢衰髮白,壯志漸息,令人有滄桑的感慨。
33.縱貫火車
台灣全島南北狹長,有一條縱貫火車鐵路,北起基隆,南訖高雄,早晚各有直達快車一班, 車行時間約十二小時。
車票分三個等級,三等車廂票價,才十元而已,相當的便宜。二等車廂票價加倍,頭等車廂再加倍。 夜行的臥鋪則頭等車廂須再加七元,二等下舖加四元,上舖加三元,三等車廂沒有睡鋪。
火車上的設備周到,服務人員殷勤,列車上的飯食也不會昂貴。 如需購小食(日本稱為「便當」。飯菜配置封固分裝於小木匣中,外加湯水,每人一份。), 則每餐半元,即可以適合口味及吃飽肚子。
通常台灣人多搭乘三等車廂,日人及台灣人官紳富商則乘坐二等車廂,而頭等車的乘客非常少。 日本的火車,除了車廂略為狹窄,其它一切都非常優良。就算是慢車的三等車廂,也保持整潔而有規矩, 台灣的火車也是如此。
火車沿途經過全島重要的都市,山水風景,令人流連。每個車站都設立告示牌,標明附近的名勝、交通路線, 、本站與上下兩站之間的距離里數,以及當地海拔高度。大的車站都設有飲食店、雜貨店。車站的腳夫、汽車夫、 人力車夫,都依官方的價格,絕對不會有討價還價或發生價格爭執。車站售票處、待車處、行李過磅處, 雖然極為喧鬧繁忙,但毫不擁擠,旅客也不會丟掉東西。這樣的秩序,與歐洲列強國家相比,毫不遜色。
我是在八月二十七日早上,由台北搭乘快車南下。承蒙中華總會館特派基隆會館主席易炳漢擔任嚮導, 陪同我一起南下。
易先生是浙江平陽人,定居在台灣已經十年,廈門話(註:此指閩南語)講得很熟練, 曾代表總會館南北視察多次。這一天中午過後,火車抵達台中,當地中華會館的代表來車站迎接我們。 台中州廳及市政府也派人到站來問候致意。
我們因此一起乘坐汽車前往拜訪台中州知事、市尹(註:州長、市長)及警察署長。 然後來到會館稍作休憩。下午,與中華總會館台中會館的職員舉行談話茶話,並在禮堂攝影留念。 晚間僑胞會同當地的士紳,在聚興酒樓舉行盛大的歡迎會,並邀政學商界領袖作陪。 我做了一場簡短的演說。晚上約十點鐘,才盡歡而散。
台中會館主席曾博安,是福建閩侯人;書記曹玉波,是定居福州的滿族人,台灣割讓之後, 才攜帶家眷來台灣經營商業。他有一個寶貝女兒,年方十齡,能講國語、日語、福州語、廈門語, 極聰明可愛。
35.勒停僑校
台中中華會館禮堂有十間有桌椅的房間,並有講台黑板等設備,彷彿學校的規模。 據說三年前會館曾倡議要建立一所華僑學校。當地官廳沒有核准,因此改名為「漢文講習會」。 因為根據總督府的命令,全島除了公立學校之外,不得有私立學校。 至於講習會則以日語為限,於是華僑子女學習國文及國語的機會就斷絕了。
我在會館看許多幼童玩著遊戲而沒有節制。詢問為什麼不讓這些小朋友進入公學校就學, 才知是因為學校名額額滿而被拒絕。就算是台灣人也不被允許錄取入學,僑生就更不用說了。 中華總會館、總領事館屢次向總督府的文教局交涉,都沒有結果,而且不告知是什麼理由。 只回答說,這是日本政府治台的教育方針,絕對不會改變,也不會通融。
我後來遊覽台灣各地,在演說或談話時,都會以從事教育者的地位,極力評擊這一政策違反人道與公法, 並指責世界各國都沒有這麼嚴苛的條例。對日本官廳,我也是直陳意見,然而我所說的話,宛如以水投石, 沒有什麼效果。不知在黨國身居要職的日本內地專家們,對此會作何感想(註1)。
36.醉月盛筵
台中的著名士紳楊肇嘉先生,是民主運動的領袖。三十年來,備歷艱苦,努力的以公開合法的政治手腕, 與日本政府政黨周旋。他時常在海內外奔走,目前剛好暫時返回故居。
楊肇嘉熱忱的在醉月酒樓設宴款待我,並約了同志三十餘人作陪。文學界新舊兩派的鉅子也都出席。
我們在席間談到了文化復興及地方自治的各種問題,討論頗為詳盡。因為楊肇嘉及在座的人士大多通曉中國話, 所以討論問答沒有語語隔閡。然而酒樓下面埋伏著不少偵察的警員, 令人有「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的戒心。
第二天,楊肇嘉邀請我到他家訪問。楊府雖然臨近市區,而屋後有座小園林。他請我寫了幾幅屏風對聯留贈, 然後我們握手珍重道別。後來多次收到他寫來的問候書信,每封信的內容都文采斐然,筆勢生動。 這才知道楊先生也是一位精於翰墨的人。
37.霧峰喬木
台中有一村莊名為「霧峰」,是大望族林氏所居住的地方。林氏本是閩南籍,從前清以來,歷代都有顯赫的官職, 有文官,有武官,有很多族人官位顯赫。林氏家族很早就移民來台灣,擁有廣大的田產。
台灣割讓時,霧峰林家是全台首富,然而父兄子弟,維持傳統的家風,知書習禮,沒有紈褲子弟的不良習氣, 實在是難能可貴。林氏如今分為五大房,兄弟五人,還在世的有林獻堂、林階堂兩位先生,都是很有名望的人。 他們聽到我遠道而來,託楊肇嘉向我致意,並邀我我前往霧峰參觀。
從台中市坐車,約一個小時,抵達霧峰。霧峰村落位於四座山的中間,田疇沃美,竹木青翠茂盛, 佳氣迎人,令人精神一爽。林獻堂、林階堂遠至村莊郊外來迎接我,並帶著我步行村中導覽介紹。 我們先進謁林氏宗祠,宗祠規模宏大悠久,令人懷想起自己的故鄉。接著抵達林氏園邸, 庭園流水之勝,在台首屈一指,如今歸為公有,讓大眾都可以來悠遊。 梁啟超先生是林獻堂、林階堂的老朋友,清朝時代曾來訪霧峰林家(註:1911年)。 林家宅邸四處牆壁懸掛許多梁啟超的墨寶。
晚上林獻堂在家裡舉行宴會,有很多賓客子弟及侍從多。宴會結束後,前往參觀村裡設立的「一新會」, 以及林家私人設立的「革新會」,設有幾班夜間課程,實施補習教育。兩會聯合邀請我演講東西文化的異同, 聽眾約三百多人,大半是林氏的親族,婦女也不在少數。教化流行,風俗美好,實在令人羡慕。
38.議會無望
台灣自立議會運動,雖然是楊肇嘉所領導的, 然而幕後最高的領導人,其實是林獻堂。
這是因為林獻堂的家世及個人聲望,都稱得上是台灣全島的第一流士紳,朝野內外,眾望所歸。
日本政府對他表面尊崇而暗地牽制,不敢公然冒犯他的人身及家庭安全, 則林獻堂潛在力量的雄厚可想而知。
台灣議會請願運動幾經波折,因為日本內閣與台灣總督的更迭,不同時期,政策或緊或鬆,各有不同。 直至最近才由台灣總督發出最後警告,直接表明的說,只要日本帝國存在的一天,台灣就沒有自立議會的希望。 詞氣如此堅決,林獻堂與楊肇嘉召集同志籌備了很多數次,才正式宣告終止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從此以後,只是努力於促進地方自治的實現與發展,實在是萬不得已。
39.彰化文廟
彰化本來是台中州的一街(註:街是行政區域)。 街的規模比市為小,大略如吾國人口聚集的鄉鎮。最近彰化才由街升格為市,成為彰化市。
其實在清朝時代,彰化是台灣中部的文化中心及南北交通的要道。 後來因為台中市大為發展,而彰化距離台中很近,於是淪為附庸地位,然而城市人口還有五萬人以上。 很多資本家及文學家都寓居在這裡。
我這次遊覽彰化,承蒙當地官廳、紳商會同華僑歡迎招待,導遊市內名勝。 而文廟(註:孔廟)尤其特別值得記述。 據說台灣剛割讓時,日本人佔據文廟做為兵營,隨即改為傷兵醫院,大成殿及兩側廂房都變得狼籍不堪。 後來經由當地士紳再三呼籲,日軍才退出,交還文廟,封閉保管。
最近十年來, 日本政府通令尊崇孔子,於才重修文廟,並舉行祭祀的儀禮。春秋兩季,由官廳主祭,並規劃恢復傳統的八佾之舞、三獻之禮。 於是文廟重新修葺一新,並附設漢文圖書館。余聽說之後,而有所感慨。深感彰化文廟的廢興, 與我國近年來的情況大致相同。 於是特別在殿前與同遊的幾位先生合影留念。前彰化街長李宗禮及當地著名詩人、前清老秀才施梅樵也都在現場。
40.八卦溫泉
彰化公園附近,有一座八掛山, 登高一望,全市盡入眼簾,是彰化市地理位置最優越的地方。 山上有日本故北白川親王剿匪紀念碑,又有官營溫泉浴場,是遊客聚集的地方。
聽說八卦山溫泉的發源地離這裡很遠,用鐵管引來,水已太涼,不合使用,於是用人工蒸熱,溫度可以任意調節。 浴場有大眾池、家庭池、個人池,又有食堂、寢室,遊客可以整天徜佯於溫泉浴場內。 浴場內樹林花朵密茂,清風徐來,不知是現在是中午,也不知是酷熱的夏天。
這次承蒙中華會館招待,同遊的有十幾個人。日本料理店下女茶資,聽說價格並不便宜。 這一天天氣最熱,溫度高達華氏百度(註:約攝氏37.8度)。 我進入溫泉池三次,飯後小睡了一會兒。聞風而來,向我索取書法的人源源不斷, 我隨手揮灑,寫了什麼詞句,多已不記得了。各地報紙輾轉刊登我的新聞,我也不再做記錄或保存了。 (~待續)
旅記日期:2013.10.16
責任編輯:施宜葆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註1:大正三年(1914)時,台灣士紳林獻堂曾倡議創辦一所專供台灣人就讀的中等學校, 獲得台灣各地士紳如辜榮顯(鹿港辜家)、林熊徵 (板橋林家)、顏雲年(基隆顏家)、陳中和(高雄陳家)等人慷慨捐資。 建校經費籌措完成後,台灣總督府遲遲不核准設校的申請案。最後只好由林獻堂等人將建校基金捐贈給總督府, 由總督府於大正四年(1915)創辦公立的「台中中學校」。台中中學校是日治時期第一所專收台灣人的中等學校,即今日「台中一中」的前身。 請參考: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562篇 – [歷史回想].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教育制度的回顧
(圖片提供: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