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南隨筆】《禮樂文明縱橫談》:魂兮歸來(十八)

人氣 3

(續上期)禮樂文化與道家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他曾擔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是一位管理文獻圖書的史官。老子長期留居洛陽,是禮樂文化的大師,名聞天下。孔子入周問禮,奔波千里求教。孔子訪問老子,傾談啟智,仰慕由衷,稱老子是神龍騰空,智慧廣袤無垠,從此,立志追隨周室的禮樂文化,奮鬥終生。
記錄老子思想的《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道家思想與禮樂文化,同根共蔭,各自繽紛;道家與禮樂文化,傳承離異,表現得十分複雜。道家從哲學觀點到治國方略,核心就是一個「道」字。在五千言的《道德經》中,「道」字頻頻出現,有74次之多。

以「道」為萬物存在的制約力量,是道家的宇宙論與形而上學。道家認為:道無法聽聞,無法感知,無法觸摸。一句話: 「無名」,講不清楚。「無名,天地之始」「道常無名」,所以,「道」只能用「無」———無形、無狀、無物來加以描繪。「無」,不是空無所有,是混沌不清發展過程的存在。

道家以「道」 為萬物相生的永恆主體: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個對立轉化的觀點,引出了他們在實踐中順應自然、止息爭鬥、無為貴柔的理論基礎。在政治管理上,道家主張為政清靜,警惕亂政生災,「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百姓難管理,是上面事情多。譬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這是說百姓陷於饑貧,是上面實行的稅收政策帶來的災難。「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是縱慾貪婪的亂政災難。於是,道家要求在位者「無為」,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道家認為,社會上的一切不幸和災難,都是因為「道」的廢棄,即原生態秩序的破壞。道家崇尚「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家認為,為政之道,要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道家的政治主張,就其人文關懷來看,都是為了給無權勢者帶來自保,贏來一個平安的生存環境。這與禮樂文化倡導的社會穩定有序、人間幸福和諧是一脈相通的。道家的和合包容、圓通有序,體現在人倫秩序上,與禮樂文化的智慧同源。

道家認定只有柔弱,方能戰勝剛強。於是,提示人們:「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無為方能避免轉化帶來的危害,有為將招致失敗。不要創新,「不敢為天下先」,保守避禍, 「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曰:「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禾苗柔弱,充滿生機,茁壯成熟,也就接近死亡了。道家推崇「上善若水」,就是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由於水的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是幸福的源泉。

與儒家並立,道家是我國最重要的主體文化之一。面對已成民族心理的禮樂文化,分合親離紛呈。在中國知識份子中,「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已成立身處世的規則。儒家為社會奉獻的負責精神,道家為生命安樂的自由追求。進廟堂,以天下為己任;居山林,引山水為知音,已成中國知識份子人生價值的準則。幾千年來,出仕與隱逸,演出了多少人生偉業,流傳著多少絢麗動人的美麗傳說。。。

責任編輯:澤霖

相關新聞
《臺灣傳統週》特別活動
「臺灣文化展:印象臺北」贊助票開始售票!
榮光會2025年春季聯誼 情誼深長 表演精彩
喬州沃爾瑪槍擊案致二死三傷,槍手身分確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