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3月12日訊】“ 創客 ”一詞第一次走進中國總理的工作報告。此時此刻,何不看看曾以創新著稱的日本?回首過去,隨身聽、子彈頭、電飯煲、馬桶蓋……一系列日本創造曾經引領世界。昔日的輝煌是否還會重現?
東京市中心,沉重的金屬大門,看上去好像什麼秘密基地。秋葉原區一家典型的辦公樓內,這是一家專供有創新構思人使用的高科技工廠。
這個創客空間內配有價值高達10億日元(850萬美元)的設備。把概念轉化成產品所需要的所有設備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包括最新的3D打印機。
DMM.make Akiba創客空間佔用大樓的三層,總面積為2000平米,每週七天晝夜向會員開放,每月會費三萬日元。
投資創客空間的互聯網公司DMM.com總裁龜山啟史(音譯Keishi Kameyama)說,“ 這些機器怎麼轉、幹甚麼的,我根本不懂,現在我們還賠錢。”
但是,我想給年輕的工程師提供這樣一個空間,讓他們可以集中精力創造自己想創造的產品。
外行看來,創客空間不過是個容納空間,向公眾提供技術支持、生產設備、教育機會等服務(就像圖書館、社區中心)。日本是一個以創新著稱的國家。
我最喜歡的日本創造是東陶(TOTO)的電動馬桶蓋。我非常吃驚,2011年大地震和海嘯之後不久,在宮城縣氣仙沼的臨時庇護所內,我居然也看到有這樣的馬桶蓋。
但是,我開始深入瞭解日本曾經著名的創新精神隨後如何發展時,感覺卻很困難。
歸根結底,改變世人聽音樂方式的索尼隨身聽是1979年問世的,子彈頭1964年就已經運營,大概也就是在同時,東陶將第一個高科技馬桶蓋推向市場。
不過自那以後,卻很難再看到革命性的產品。那麼,日本創意死了嗎?
龜山說,“ 我們一直在創造優秀產品,但是我們不擅長推向國際市場。”我在東京長大,那時就曾用過日本電信電話NTT DoCoMo的移動電話,隨時可以收發電子郵件,遠遠早於黑莓或者愛瘋。
後來,我到BBC在新加坡的辦公室工作,兩年之後才發現,原來在日本使用過的同樣服務—imode在新加坡其實也存在。
我記得當時我曾經想過,如果你不能把產品賣給那些熟悉你的人、又怎麼能贏得國外那些根本沒有聽說過的人呢?
同樣的問題現在依然存在。我聯繫一家為索尼提供創新方案(索尼工程師可以將其轉化成產品)的公司,但是我的採訪請求被拒絕,因為對方實在太忙。
那就公司告訴我說,在他們看來,“ BBC宣傳介紹根本沒用”,因為他們的目標客戶都在日本、不是外國。
撇開市場營銷戰略不說,日本還能構思出下一個隨身聽、下一個能夠引領世界的大傢伙嗎?就好像蘋果、三星那一系列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平板手腦等等等等。
巖佐拓真(音譯Takuma Iwasa)曾經受僱於松下,後來創建了自己的消費電子產品公司Cerevo,該公司也是秋葉原創客空間的主要租戶之一。他說,“ 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能力製造出創新性產品。”但問題是,公司管理層是否會允許你製造(成品)、投放市場。
索尼推出隨身聽的時候公司規模不大。東陶的高科技馬桶也一樣。我並不認為只有日本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公司越大、冒險也越難。
大公司—不管是否日本公司,都很擅長系列性創新,也就是給現有產品升級,因為這肯定有銷路。但是,他們不太擅長創造市場上從來沒有存在過的東西。
他說,秋葉原的創客空間有許多小公司,目前處於索尼發明隨身聽的階段,也有投資商熱衷於為這些夢想投資。
那麼,政府能夠幫忙嗎?安倍經濟學的第三個箭頭是要鼓勵創新。
“ 也許這是日本特有的現象,在我創建Cerevo的時候,對剛起步公司的支助不多。不過,提倡創業這一點還是有點幫助的。”
但是,DMM.com的龜山認為,政府僅僅是在向舊有體制投資,他說,“ 我自己也不是創新人,我理解。政府不知道如何鼓勵創新。所以,他們只是在找大的電子公司洽談、給他們錢。 ”
“ 但是,我希望看到政府幫助這裡這些年輕的發明家。因為,他們才是日本創新的未來。”
著名的日本創新
子彈頭列車 1964年
方便麵 1958年
卡拉OK 1971年
隨身聽 1979年
PS遊戲機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