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2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多倫多編譯報導)儘管有人質疑貨幣戰會引起衝突,認為貨幣匯率下跌,只是各國央行為刺激各自國內慘淡經濟而採取的貨幣政策,但紐約美林銀行(BAM)全球匯率與貨幣研究主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經濟師吳大衛(David Woo)認為,目前市場普遍正日益擔心,全球貨幣戰已悄悄打響。他認為,貨幣戰,就像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之所以稱為貨幣戰,是因為它完全就是一場零和博弈,有人贏,就必然有人輸。
對於貨幣戰,人們普遍認為,亞歐各國央行採取貨幣舒緩政策,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貨幣貶值,以刺激出口和進口價格。這種情況下,貿易競爭對手就會報復反擊,展開另一輪的貨幣貶值,就像1930年的全球市場一樣。
各國爭相推貨幣刺激政策
上週,澳洲央行—澳洲儲備銀行行長斯蒂文斯(Glenn Stevens)突然將利率降至歷史最低,令外界大感意外,隨後稱澳元匯率可能需下調。前不久瑞典央行突然推出貨幣刺激政策,將主要利率調至0點以下,使得投資者大吃一驚,隨後瑞典克朗跌至6年最低,同時上週四瑞典股市大幅上揚觸歷史最高點。
今年截至目前,已有十多個國家央行已爭相推出額外貨幣刺激政策,而過去2年大部份時間內,G20國家都能做到自律,約束自己不得為競爭優勢之故隨便動匯率。因此,吳大衛才會擔心目前的這場貨幣戰是悄悄展開,對金融市場已經造成影響和後果,但多數人卻很難察覺。
貨幣波動性加大
吳大衛對過去26週期間內的最大和最低匯率差、即貨幣波動性進行計算比較分析,發現美元兌日元和歐元匯率波動性估計一直在近20%左右。而在過去15年內,美元匯率只有在2008年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BH)破產後這一波動性才會突然增高。
吳大衛說,根據全球20個主要經濟發達國家GDP計算得出的第2種貨幣波動性計算結果,發現目前貨幣波動性是過去20年第3高,僅次於1997—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雷曼兄弟破產危機期間的貨幣波動性。
誰也佔不到便宜
他說,正是貨幣這一巨大波動性,才是全球經濟最大威脅因素。首先,企業在應對貨幣流動方面的保險成本會加大,從而吃掉出口企業利潤率。此外,貨幣波動性加大,會迫使企業將重心轉向國內市場,從而更不利本就已十分慘淡的國際貿易。另外,對外直接投資也會失去吸引力,使得有經常帳戶赤字的國家資本成本被迫推高。
吳大衛認為,搞貨幣貶值的國家,可能會因貨幣匯率低短期內推動出口,但如果所有國家都參與進來,貨幣波動性就會增加和加大,最終倒霉的還是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 ◇
責任編輯:文鳳